李嘉誠的“現金奶牛”風光不再!利潤大跌39%,還被年輕人嫌棄?

21世紀初,以屈臣氏、萬寧為首的傳統美妝集合店頗受歡迎。商品種類繁多、品牌豐富,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購物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然而隨著電商平臺崛起,“渠道為王”的時代輝煌不再,傳統美妝集合店開始走向沒落。

根據母公司長江和記實業公佈的財報顯示,屈臣氏是其最大的營收來源,對業績貢獻度高達40%。但去年銷售額隻有1596.1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336.5億元),同比下滑6%,創下2016年以來最大的跌幅。中國市場的跌幅更是達到19%,降至199.84億港幣(約合人民幣167.33億元)。利潤跌幅高達39%,遠超總體市場15%的下降幅度。

簡單介紹一下,屈臣氏(Watsons)於1841年在香港創立,經過180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知名的國際保健美容零售商,在27個市場經營16167傢店鋪(中國市場4115傢),提供寶潔、聯合利華、施華蔻、妮維雅、春雨、森田等知名品牌上萬款美妝、個人護理商品。

其前身是由英國人沃森創辦的“廣東大藥房”,隨後遷往香港發展。19世紀70年代,侄子亞歷山大·沃森(A·S·Watson)接管生意,店鋪正式更名為屈臣氏,並開始拓展多樣化零售業務。到19世紀末,已經開出30多傢分店,進入上海、漢口、天津、福州、廈門等城市。

屈臣氏在今天上海四川北路一帶創辦瞭當時國內最大的汽水生產廠——“屈臣氏汽水廠”,據說由此開始,上海人改稱“荷蘭水”為“汽水”。除瞭藥品和汽水,他們還售賣化妝品以及時髦的照相機,儼然是一傢百貨商店。

上世紀80年代,李嘉誠名下和記黃埔收購屈臣氏,將其發展為主營保健和美容產品的零售品牌。89年的時候重返內地市場,在北京開出第一傢門店,以獨有的“個人護理”概念在內地發展零售業務。

進入21世紀,李嘉誠通過“買買買”,相繼拿下英國、法國、荷蘭、俄羅斯等地知名零售商,將業務觸及到瞭歐洲。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英國的Savers Health連鎖店和法國最大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

屈臣氏也逐漸成為長和佈局零售業的重要一環,門店規模遠超競爭對手莎莎。雖然相比於地產、能源、通訊、基建等板塊,零售業毛利不高,但現金流穩定,能為其他長周期、高風險的業務輸血,堪稱是“現金奶牛”。

屈臣氏有過高光時刻,以“個人護理”為概念,搭配專業美容導購為顧客提供咨詢服務,受到瞭女性消費者的青睞。對很多人來說,逛屈臣氏是一件很有面的事,東西很新潮。然而從2015年起,其內地業績增長就幾乎停滯,甚至出現負增長。開店速度也在放緩,前幾年每年新增300多傢,去年隻新開168傢,縮水瞭近一半。

究其原因,一方面隨著電商的極速發展,各種平臺、跨境電商不斷湧現,為瞭吸引消費者,平臺紛紛打出價格、補貼戰,這讓線下的屈臣氏處於極為尷尬的地位。另一方面,WOW COLOUR、調色師等新式美妝集合店開始崛起。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屈臣氏是街鋪時代的產物,相當於小百貨。而新式美妝集合店是垂直品類的專業零售商,彩妝產品的豐富度和店員專業度更強。

當然屈臣氏沒有坐以待斃,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與菜鳥、餓瞭麼、京東到傢等合作拓展外送服務;應用掃碼購、無人貨架、AR試妝技術。與此同時,縮減自有品牌數量,大規模引進彩妝、潮流進口品。今年2月份,還找來蔡徐坤做代言,用“流量”明星持續拉動新的流量入場。至於效果如何,還有待時間告訴我們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底屈臣氏就傳出上市消息,估值1920億港元到3120億港元。結果第二年,李嘉誠“賤賣”24.95%的權益,套現440億港元。換句話說,他給屈臣氏的估值隻有1770億港元,大幅低於市場預估,此舉也葬送其在資本市場的未來。背後原因無人知曉,不過當時的李嘉誠,正在大量售賣內地和香港資產,“跑路”的傳言甚囂塵上。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