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專傢:居民收入增長乏力問題待解

圖/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49310億元,同比增長18.3%,環比增長0.6%,”在4月16日召開的國新辦發佈會上,國傢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在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等多因素作用下,一季度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開局良好。

專傢表示,中國經濟復蘇力度較強、韌性十足,但仍面臨結構性通脹問題,背後反映出居民收入增長乏力,這是中國經濟一個十分突出的難題,亟待破解。

全年有望實現6%的增長目標

根據國傢統計局數據,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49310億元,同比增長18.3%,環比增長0.6%。具體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332億元,同比增長8.1%;第二產業增加值92623億元,同比增長24.4%;第三產業增加值145355億元,同比增長15.6%。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展望後期,隨著利好因素的增多,中國經濟復蘇勢頭有望實現前高後穩的態勢。”在4月16日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表示。

談及剛出爐的一季度各項關鍵經濟數據,任興洲用三個關鍵語對此進行瞭概括。

第一個關鍵語,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方面,在中國疫情形勢明顯好轉,中國經濟加速回暖的背景下,國內外權威機構、專傢對今年中國經濟的預測普遍較高;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恢復勢頭迅猛是在沒有“大水漫灌”“大規模量化寬松”的前提下實現的。

因此,在任興洲看來,一季度中國經濟能取得18.3%的同比增速實屬不易。

第二個關鍵語,既要看到鮮亮的數據,又要看到困難和隱憂。她指出,一季度中國經濟開瞭好頭,但當前中國經濟仍有不少挑戰,如中小微企業的復蘇和經營仍需時間和政策支持,外貿、消費向好形勢如何進一步鞏固等。

第三個關鍵語,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6%的增長目標。在她看來,一季度中國經濟的表現,已經為今年後期的經濟增長奠定瞭基礎。隨著中國經濟利好因素的增多,上述增長目標的實現具有良好基礎。

任興洲認為,後期中國經濟還需要從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繼續發力,實現6%的增長目標是大概率事件。

劉愛華指出,一季度國民經濟呈現持續穩定恢復態勢。同時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國內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凸顯,發展中又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居民收入增長乏力難題待解

“當前的經濟復蘇呈現非均衡態勢,多個經濟指標呈明顯分化走勢。”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傢王軍表示,當前生產與需求分化,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分化,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分化,投資內部結構分化,房地產與消費復蘇分化。

在以往的經濟復蘇中,房地產與消費往往是同升同降,但在本輪房地產復蘇、銷售快速恢復正常的情況下,消費卻沒有同步回到正常水平。商品房銷售額兩年平均增長19.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僅增長4.2%。

因此,王軍認為,本輪PPI(生產價格指數)的回升更多反映的是房地產所帶動的回暖,疊加大宗商品上漲的輸入性影響,而非終端需求的全面回暖。消費的表現依然偏弱。

同時他指出,當前我國主要面臨結構性通脹問題,與消費相關的物價指標都呈現通貨緊縮的態勢,其背後反映的是居民收入增長乏力。這是中國經濟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十分突出的問題。

“鑒於當前經濟復蘇的不同步、不均衡,結構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仍將延續,未來持續穩定健康增長還面臨很多挑戰和不確定性。”因此,王軍表示,需對下半年的經濟運行保持清醒,註重解決經濟復蘇的分化和結構失衡問題。

任興洲指出,去年受疫情影響,中國消費受到重創,刺激消費回暖,仍是今年中國經濟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她看來,在多重因素的促進下,消費有望恢復增長。一是中國疫情形勢整體穩中向好,隨著疫苗接種的普及,有望繼續為消費創造良好的復蘇環境。二是直播、電商等線上消費會繼續保持增長,並且隨著酒店、餐飲、會展等服務業活動的展開,線下消費也會加快恢復,將進一步刺激消費增長。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84687億元,同比增長29.2%。其中,出口同比增長38.7%為46140億元,進口同比增長19.3%為38547億元,貿易順差7593億元。貿易結構繼續優化。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認為,一季度中國外貿除規模擴大外,結構也在優化,“手機、電腦等‘宅經濟’產品出口仍保持高位運行,沒有因疫情得到控制而明顯下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在快速增長,表明中國出口競爭力在繼續增強。”

放眼未來,梁明也比較樂觀,“雖然其他國傢還在復工復產,但其體制優勢仍與中國存在差異。在此情況下,中國吸收外資的規模今年有可能創新高,全年利用外資超過1500億美元‘基本沒有問題’”。

對內來看,面對新的經濟形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表示,需要保持貨幣政策穩健的基調,從今年一季度總體社會融資看,貸款增加,債券減少,且企業和政府債券都在減少。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統計報告,2021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0.2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8730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7.91萬億元,同比增加6589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8614億元,同比少9178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6584億元,同比少9197億元。

“今年我國將繼續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但比去年力度有所減小,這會使貨幣政策的壓力進一步加大。”趙錫軍稱。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2021年第一季度的貸款需求指數同比出現明顯上升,而企業中長期貸款的上升,顯示出企業對於未來經濟形勢的樂觀,及擴大資本開支的意願強。

截至3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為180.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今年以來,金融機構信貸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穩固,貸款平穩合理增長,有效滿足瞭實體經濟貸款的需求。”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

因此謝亞軒認為,決策層一再強調瞭宏觀政策不急轉彎,即便社會融資的月度高點已經確認,但是未來的回落將非常和緩,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會減弱。“2021年社融增速向正常水平回歸的進程,並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保持景氣的大趨勢。”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