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來沒有美國企業在中國上市?

我們經常會看到國內的本土企業去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那有沒有美國企業在中國上市呢?

答案是沒有,一個都沒有。

為什麼從來沒有美國企業在中國上市?

國內股市從1989年開始試點,真正開始的時候是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同期還有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其實這樣來看,國內股市距今僅僅隻有三十來年的創立時間。因此,成立時間短、不完善,這是國內股市面臨的一些客觀問題,但這是導致美國企業不在中國上市的全部理由嗎?

顯然不是。

為什麼從來沒有美國企業在中國上市呢?籠統來看,有三大原因。

一、國內資本市場尚處於早期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經濟成果大傢都有目共睹,我們僅僅隻用瞭短短的四十多年的時間,便成為瞭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突破瞭一萬美元。

看起來我們與世界第一經濟體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並且極有可能在三十年內超越美國。但在資本市場方面,如果說美國是大學畢業,那麼我們可能正在讀小學、上初中。

國內的資本市場還是較為落後的,完全無法滿足美國上市公司所要的資本環境。

用一個很簡單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來兩者之間的差距。美國股市一共有兩百多年,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是納斯達克、道瓊斯和標普500。美國股市過去三十年,年均回報率高達8%,從2009年開始,9年中隻有2015年是稍有下跌,其餘年份都是上漲的。

而我們的上證綜指,長期在三千點左右徘徊,註冊制啟動不久,更沒有無漲跌停限制,成熟的資本環境並不到位。

對美國企業來說,是會選擇本土潛力巨大且成熟的資本環境,還是會選擇來到我們國內上市呢?

答案不言而喻。

二、不可能三角:金融限制,流動性差

不可能三角是指在金融政策方面,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不可能兼得。

對於美國公司來說,他一定是需要浮動匯率、資本自由流動以及貨幣政策獨立性的。但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資本嚴格來說並不是自由流動的,而是采取限制的。

在外匯管制下,通常把貨幣項目項目分為經常性項目和資本性項目。經常性項目指的是,國外的人在中國上班,用其他外匯支付結算工資的,可以把工資收入隨時轉到國外。

但資本性項目限制非常嚴格,能不能匯到國外都是一個問題。而類似於上市融資這種事情,就完全屬於資本性項目。對跨國公司來說,這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而香港之所以能夠以“彈丸之地”被稱為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香港足夠“開放”,采取的是資本自由流動

各國貨幣采取浮動匯率,全天候自由兌換,保證瞭透明性和即時性。

三、國內股市上市要求嚴格

過去幾十年,由於互聯網的湧現,公司當下盈利與否已經不再是判定一個公司好壞的法則。例如美股目前市值最高的亞馬遜,在當初就是連年虧損的代表,其創始人貝索斯更是直言,未來幾年都不會考慮盈利,會把投資人手裡的每一分錢都花出去,用在刀刃上。

但即使這樣,也依然無法阻擋亞馬遜股價的一路飆升,一直到現在。

上市機制,是決定瞭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能否上市的關鍵一步。

顯然,我們這麼多年也錯過瞭不少極其優秀的公司。例如京東、BAT、小米、拼多多等等,這些公司之所以無法在國內上市,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不符合上市標準。

例如,想要在主板上市就必須要連續三年盈利且盈利總額超過3000萬元;在創業板上市至少也要最近一年盈利。

但對互聯網公司來說,初期虧損才是常態。

這也就導致瞭,創業初期虧損的公司無緣內地股市,隻能遠走他鄉,前往美國納斯達克。

A股的限制的確很多,除瞭上市標準之外,漲跌停也是一個很大的限制,這就是導致瞭股價的上下浮動不會超過10%,這看起來是保護瞭投資者的利益,但實際上,一言難盡。

綜上所述,國內的股市恐怕還有許多許多年的路要走,別的不說,至少要破瞭三千點這個魔咒吧。

從整個大環境來看,房地產為何如此高企呢?我個人認為,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居民的投資渠道還是非常單一的,尤其是在股市無奈的情況下,那麼就隻能投資房地產。

未來,也希望我們的股市會越來越好,有朝一日美國公司也能夠排隊去上證敲鐘。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註】,每天為你分享職場幹貨與個人成長心得。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