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的大國崛起夢:折騰瞭74年,印度終於活成瞭左右逢源的笑話

龍象之爭,是西方宵小的意淫,更是對東方巨龍的嚴重侮辱!

在這個世界上,從沒有一個大國,像印度這樣引人註目和得天獨厚,但也從沒有一個大國像印度這樣令人唏噓和一塌糊塗。

縱觀世界歷史尤其是近代大國崛起的軌跡,大國的體量是不斷“膨脹”的。比如16世紀,尼德蘭僅靠數萬平方公裡國土和幾百萬人口就橫行世界;17世紀以後的英法德俄等國也需要至少數十萬平方公裡國土和數千萬人口才能異軍突起;19世紀的美國則需要數百萬平方公裡國土和上億人口才能笑傲全球。

那麼以此類推,21世紀的大國崛起,起碼需要數百萬平方公裡國土和至少10億以上的人口。

放眼全球,符合條件的國傢隻有兩個,於是龍象之爭的論調甚囂塵上。

但地球人都知道,印度不行。

畢竟,大國崛起靠的不是誰能吃咖喱喝恒河水,靠的不是閱兵耍雜技特別是全連騎摩托。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無論是龍象之爭,還是印度高談闊論的所謂中印“平行崛起”,本質上都是印度對中國的無恥碰瓷兒。隻可惜聯合國不是王大法官,印度不僅沒有訛到盧比,反而成瞭國際社會的著名笑話。

作為有聲有色的超級大國,印度人天生嗓門大,衣服艷麗且體味濃鬱,但這並不能作為印度大國崛起的必要條件。相反,能夠撐起印度超級大規模的條件,印度是一個都沒有。

看來,印度想要真正實現大國崛起,至少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一場徹底的土地革命

印度之所以在國際社會人見人愛尤其是得到美俄這對宿敵的爭相拉攏,根本原因在於印度作為大國有金錢而無技術、有雄心而無實力。為瞭實現其有聲有色的所謂大國野心,印度隻能在國際軍火市場瘋狂地買買買,讓美俄等國的軍火販子們感受到瞭爸爸般的溫暖。

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無限的買買買中,尤其是保傢衛國的國防建設中,除瞭印度人傻錢多的特質,更多的是工業化基礎薄弱的尷尬和無奈。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印度始終沒有經歷徹底的土地革命。

二戰將英國徹底打回原形之後。印度的獨立運動也終於風起雲湧瞭起來,在美蘇等大國的間接“努力”下,精疲力竭的英國終於在1947年同意印度獨立,但卻拋出瞭“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分而治之,隨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成立。

由於此前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堅決抵制暴力,蒙巴頓方案更是心平氣和,所以印度自始至終沒有爆發過一場席卷全國的革命。

沒有革命的洗禮,印度就不可能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而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印度就不可能打破各地區之間的壁壘,掀起全國范圍內的土地改革,為工業化積累資本。看著幾十年如一日爛尾的高鐵工程,費盡千辛萬苦才搶到訂單的日本企業哭得尤其傷心。

另外,孱弱的中央政府也不能廢除積重難返的種姓制度,為工業化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種姓制度雖然是雅利安人創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但真正強化則是在英國殖民時代,是英國殖民者奴役印度的法寶。而因為英屬印度到印度的過渡,統治階級根本就是換湯不換藥,所以作為種姓制度受益者的印度高層,當然不可能真正讓廢除種姓制度深入人心。

因為種姓制度的根深蒂固,今天的印度雖然距離超級大國依然有十萬九千裡的遙遠距離,但社會階層卻空前固化。雖然印度人口總數高達13億,但真正的印度“人”不超過3億;某些人大肆鼓吹的印裔統治矽谷,恰恰說明瞭印度國內環境的絕望。

所以,因為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獨立以後的印度與英屬印度時期沒什麼兩樣,唯一的區別就是沒有瞭英國佬的頤指氣使。而當年英國人的本意,絕不是為瞭印度的繁榮富強,再長的鐵路也是英國殖民者敲骨吸髓的邪惡觸角。

所以,印度才有瞭30年磨一劍的光輝戰機,才有瞭本國陸軍都深惡痛絕的阿瓊坦克,更有瞭常年曬太陽的國產航母。

可以說,沒有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印度不可能真正崛起。畢竟,當前的世界,印度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傢,如果沒有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根本就沒有後來居上的可能。

而在當前大國博弈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環境下,國傢社會根本不會允許印度惡補功課並脫胎換骨的可能,

2、一個安全的國土環境

有句墨西哥諺語叫做“離上地太遠,距美國太近”,形象地說明瞭墨西哥在美國的壓制下難有作為且難以呼吸的尷尬現狀。

而墨西哥的遭遇也形象地說明瞭地理位置對一個國傢的決定性影響,畢竟受不瞭鄰居可以不斷搬傢,但鄰國卻是搬不走的。

今天的印度,總是習慣性強調我們已經不再是62年的印度。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強調,根本原因在於62年的印度經歷瞭一次史無前例的慘烈洗禮。

中印戰爭雖然時間不長,規模不大,但對印度造成的打擊卻是空前的,除瞭被踹下第三世界領袖的神壇,印度的國土尤其是北部邊界也被鄰國無情地重新定義瞭。

雖然印度依然竊據著藏南地區,但解放軍占據瞭中印邊境幾乎所有的戰略制高點,尤其是阿克塞欽,對印度形成瞭居高臨下的壓迫態勢,使得印度時至今日依然不得不維持一支龐大的山地部隊隨時準備挨打。

62年的中印戰爭,打斷瞭印度的脊梁,終結瞭其不自量力的國運。但從印度的角度來看,此戰也讓印度逐漸開始形成瞭現代民族意識。

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是一個地理名詞而非國傢概念,來自北方的外來勢力不斷通過開伯爾山口南下,為印度送來一波又一波的主人。如果不是英國沒日沒夜地侵略,根本不會有印度的所謂統一,所以今天的印度才會對英國殖民者的百年蹂躪感恩戴德。

二戰結束後,元氣大傷的英國被徹底打回原形。對印度這樣的殖民地也開始力不從心,而彼時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徹底打斷英國東山再起的可能,積極推動第三世界國傢爭取民族獨立,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終於“開花結果”。

不過,英國絕不甘心於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隱藏在內心的攪屎棍精神從來躁動不安,直到今天幹涉他國內政也依然是一開口就瘋狂噴糞。

為瞭讓殖民地人民永遠記住自己,英國選擇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和也門等多個自治領,讓印度長期在紛亂不堪的內訌中痛不欲生。而因為英國殖民時代以種姓制度拉攏印度高層,並刻意激化各地區矛盾便於分而治之,所以印度獨立後,不僅外部環境令人絕望,內部動蕩也讓印度筋疲力竭。

英屬印度時期,英國不斷蠶食西藏,企圖扭轉南亞次大陸被青藏高原壓制的被動局面,但由於近代中國的反抗和沙俄等列強的掣肘,英國最終功敗垂成。

雖然沒有改變被青藏高原壓制的命運,但英屬印度較大的面積也一定程度上增加瞭對抗北方的資本。而英國對英屬印度的分而治之,等於斬斷瞭印度的左膀右臂,且讓巴基斯坦為印度套上瞭沉重的枷鎖。雖然印度經過努力奪走瞭大半個克什米爾,推動瞭孟加拉國獨立,但被壓制和封鎖的局面沒有改變。

而在海洋方面,印度的局面更加絕望,雖然國土直插印度洋,印度也一再強調印度洋是印度之洋,但遊弋全球的美國從來對印度不屑一顧,在印度勢力范圍橫闖直撞也是司空見慣,印度總是習慣性忍氣吞聲。

再加上東高止山和西高止山的存在,使得印度雖然有著比我國更廣闊的耕地面積,但卻天然缺乏優良港口,不具備建立優良港口並稱雄海洋的可能。

所以,先天不足以及後天畸形的特點,使得印度根本不具備大國崛起的可能。

今天的很多人,對印度在國際社會的良好人緣津津樂道,尤其是借此諷刺我國被圍追堵截的國際環境。

但古往今來的歷史告訴我們,印度的所謂好人緣,本質上是實力不足的體現,畢竟對大國而言人畜無害且適合作為棋子的國傢,印度當然是朋友遍天下。

而一旦印度開始真正強大,尤其是強大到不需要在 GDP中用牛糞濫竽充數,印度的國際環境必然會瞬間惡化。

事實上,僅僅是莫迪政府企圖在美俄之間左推右擋、渾水摸魚,就足以令美俄都很生氣進而陸續開始打擊報復瞭。

比如在莫迪政府準備放心中間路線全面投靠美國後,俄羅斯對印度進行瞭強烈的斥責;而美國作為印度盟友也不忘沒事就賞印度幾個巴掌,比如第七艦隊“約翰·保羅·瓊斯”號驅逐艦在印度拉克沙群島附近即印度的專屬經濟區開展“航行自由”行動,公然讓印度在國際社會顏面盡失。

至於印度企圖刷存在感不斷挑釁我們的齷齪行徑,更是上不得臺面的自取其辱。

所以,白象的大國夢,終歸隻能是個夢。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