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盛一時的日不落帝國為何會淪落到分崩離析的境地?

英國,一個一言難盡的國傢。

作為世界近代史上極盛一時的國傢,英國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創造瞭極其耀眼的成就,除瞭資產階級革命後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度影響瞭世界歷史,其捷足先登掀起的工業革命也深刻改變瞭世界面貌。

因為建立瞭殖民地遍佈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再加上美國作為英國的Plus版本稱霸世界,使得時至今日英語仍然是通行全球的世界通用語言。

可以說,這個面積隻有24.4萬平方公裡的島國,深刻影響甚至改變瞭世界。

但就是這樣一個極盛一時的超級大國,如今卻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尷尬境地。此起彼伏的北愛爾蘭騷亂,不斷沖擊著搖搖欲墜的帝國砥柱;而菲利普親王的與世長辭,更像是英國大廈將傾的尷尬註解。

那麼,為何如此輝煌的英國會淪落到如此田地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在於:

島國的獨特區位和時過境遷的發展軌跡。

“四面臨海”是英國的最大區別特征,而島國區位對英國歷史的發展作用,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成也島國,敗也島國”。即島國區位在成就瞭英國輝煌的同時,也限制瞭英國更進一步的可能,甚至最終將英國打入瞭萬劫不復的地獄。

在英國著名地理學傢、地緣政治學傢、教育傢詹姆斯·費爾格裡夫所著的20世紀經典地緣政治學著作《地理與世界霸權》中,將英國定義為大洋帝國,而與英國隔海相望的法國以及率先走向海洋的尼德蘭則被定義為大洋強國。

英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大洋帝國,根本原因在於英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島國。雖然淺淺的英吉利海峽使彼岸的英國和荷蘭甚至能夠隔海相望,但英國作為島國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島國的區位,首先給予瞭英國充分的安全感。在生產力相當低下的古代,海洋意味著陌生而且恐懼,對島國而言則是最好的屏障。

想想二戰時期實力強大的納粹德國拼盡全力,依然無法突破英吉利海峽的尷尬結局,就能明白在數千年的時間裡海洋對英國提供瞭多麼周全的保護。

其次,為島國提供憑證的海洋,也幾乎完全隔絕瞭島國與大陸的聯系,使島國成為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看看今天澳大利亞大陸各種有袋動物的特立獨行,就足以說明海洋對文明的隔絕作用。

對於英國而言,文明的與世隔絕首先體現在文明的緩慢“進化”上。在數千年的漫長時間裡,除瞭羅馬帝國時代對不列顛島中南部的征服,以及匈人西侵導致的日耳曼人登島,英國幾乎再未經歷大規模的人種換血。

因為島國的外部環境相對安全,在歐洲大陸各民族你來我往。以及刀光劍影的同時,英國島內則始終相對“和諧”,這是英國文明發展相對連續的重要因素,也是英國革命相對溫和並最終形成妥協性較強的君主立憲制的重要因素。

最後,海洋在保護瞭島國的同時,也提供瞭異常豐富的海產品,在島國內部農業不足以實現自給自足的情況下,豐富的海產品是維持島國生存的重要來源。

而且因為島國四面臨水,意味著理論上島國的任何一段海岸線都可以成為出海口,所以島國相比於其他大陸國傢以及半海洋國傢,有著更加便利的出海條件。

所以雖然英國的起步時間晚於尼德蘭,但卻最終取代尼德蘭影響瞭世界。

因為社會相對和諧,所以在歐洲大陸打得熱火朝天的同時,島國區位的英國最終跑到瞭前面,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領跑者。

而捷足先登的英國,看著異軍突起的歐洲大陸,表現出瞭強烈的危機意識。畢竟一旦歐洲大陸強大甚至走向統一,那麼英國必然被徹底邊緣化甚至被大陸征服。

所以英國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外交手段就是煽風點火,並最終為自己贏得瞭“離岸平衡手,歐洲攪屎棍”的標簽。

應該說,英國是幸運的。

首先,英國作為西歐島國,不僅面積較大,而且深受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優質的牧草資源,使英國在畜牧業發展方面得天獨厚,這也是英國紡織業發達的重要因素;

其次,英國周邊海域由於北大西洋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的交匯,使得英國周邊形成瞭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北海漁場,為英國提供瞭極其豐富的漁業資源。

而近代隨著北海油田的陸續發現,英國更有瞭擺脫石油資源掣肘,實現能源自由的優越條件。

再次,英國雖然作為島國,但距離歐洲大陸不遠,這使得英國在參與歐洲事務時有著更便利的條件;

最後,歐洲大陸山海相間的地理特點,使得歐洲國傢和民族星羅棋佈,自古以來就沒有實現大一統的可能。即便是拿破侖帝國和德意志第三帝國極盛一時,也無法統一整個歐洲,畢竟俄羅斯從來都不甘心屈居人下,事實上兩個極盛一時的帝國甚至連完全統一西歐都辦不到。

沒有統一的歐洲,也就沒有徹底孤立英國的可能。這對於英國而言,簡直就是天賜良機,所以英國才能在攪渾歐洲,堅決奉行“大陸均勢”政策的同時,將更多的資源投向拓展海外殖民地方面,這也是英國最終建立日不落帝國的重要基礎。

但是,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島國的區位在給英國帶來得天獨厚的優勢的同時,也限制瞭英國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甚至將英國帶入瞭萬劫不復的深淵。

首先英國雖然相比於日本這樣的島國有著巨大的地理優勢,尤其是歐洲大陸“支離破碎”的狀況,使英國的外部環境相對安全,而日本則不得不面對著“鐵板一塊”的東亞大陸欲哭無淚。

但問題是英國在具備瞭旁觀者清的離岸平衡手的同時,也徹底失去瞭“借勢”歐洲大陸的可能性。畢竟英吉利海峽雖淺,但畢竟是天塹,歐洲大陸無法搞定英國的同時,英國也無法從歐洲大陸獲取土地和人口等足以壯大自己的資源。

雖然英國作為島國自身面積較大,借助海洋能發展出較強的國力。但問題是,實力再強也強不到一統英倫三島的程度。

因為5世紀時屬於日耳曼人種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島中南部後,逐漸形成瞭英格蘭。距離歐洲大陸相對較遠的凱爾特人因幸免於難,所以蘇格蘭和愛爾蘭也最終和英格蘭分道揚鑣。

其後,英格蘭逐漸強大,並開始瞭對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征服。

但由於英格蘭的體量相比於蘇格蘭沒有泰山壓頂的巨大優勢,所以英格蘭盡管實力強於蘇格蘭,但卻始終難以徹底將蘇格蘭徹底吞下。

而最終的結果,也讓英格蘭與蘇格蘭都非常尷尬。1603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共尊詹姆斯六世為國王,然後兩國在1707年兩國通過《聯合法案》組成聯合王國,實現瞭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和平統一。

而古今中外,“和平統一”因為隻是雙方相互妥協後的結果,所以必然隱患多多。今天此起彼伏的蘇格蘭脫英運動,就是英國和平統一的最大弊端。

愛爾蘭和英國的關系也同樣尷尬,1801年兩個王國通過《英愛聯合辦案》正式合並後,組成“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因愛爾蘭人信仰天主教,和信仰新教的英國水火不容,所以英國為殖民愛爾蘭,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打壓。

而同樣是因為英格蘭加上蘇格蘭和威爾士都難以對愛爾蘭形成高屋建瓴的壓制,所以愛爾蘭此起彼伏的反抗最終獲得瞭成功,英國在不斷讓步後最終同意愛爾蘭在1948年正式獨立,而因此前英格蘭不斷移民導致天主教徒人數大增的北愛爾蘭則最終留在瞭英國的版圖內。

不過,因為北愛爾蘭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劍拔弩張,因此時至今日依然是英國和愛爾蘭難以回避的癥結所在。

因為島國環境無法成就恐怖強權,形不成壓倒性的優勢,更無法形成大一統的局面,所以英國盡管一度很強大,但終歸無法擰成一股繩。

這種尷尬的局面,一方面增加瞭英國內部扯皮的頻率,極大地內耗瞭元氣;另一方面無法保證英國在海外擴張的持續性。

隨著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紛至沓來,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地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帆船時代,英國依靠強大的水手儲備,陸續征服瞭330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闊殖民地。但一旦工業革命開啟瞭能源時代,島國再自給自足,也難以應對經營廣闊殖民地的龐大需求。

所以當第二次工業革命將英國拖入電氣化時代後,因資源供應方面越來越捉襟見肘,英國不得不在本土和殖民地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

而因為廣闊的殖民地既是英國的原料產地又是傾銷市場,所以英國最終選擇將因為我現在資本投入到殖民地的經營中。

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隨著大國競爭的日趨激烈,英國越來越有心無力。尤其是在經歷瞭兩次世界大戰的恐怖摧殘後,元氣大傷的英國徹底失去瞭對殖民地的控制。隨著1947年英屬印度的自立門戶,英國龐大的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

失去瞭殖民地的英國,徹底掉下瞭超級大國的神壇。而驀然回首,因為長期忽略瞭本土的技術升級,雖然英國在美國的支持下,保住瞭發達國傢的頭銜,但沒有瞭殖民地的輸血,英國的輝煌一去不復回。

所以英國為瞭活下去,尤其是繼續離岸平衡手的戰略,選擇和美國沆瀣一氣。但美國不會念及和英國的親戚關系,反而會打壓英國變本加厲,畢竟印度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美國的策動下才獨立的,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英國對美國的死心塌地。

於是,英國在經歷瞭數百年的輝煌後,終於匍匐在地進而成為美國的小弟。

而英國的盛極而衰再度充分說明瞭這樣一個事實:島國的區位,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不再是固若金湯的屏障,卻成為阻礙島國與時俱進的天塹。

所以美國這樣的大陸國傢才能發展起來並稱霸世界,再加上美洲相比於亞非歐三洲的置身事外,統治美洲的美國也成瞭大號的英國。

而英國,作為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徹底失去瞭東山再起的可能。而沒有瞭日不落帝國的紅利,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因為從聯合王國中的分紅也與日俱減,自然要窮盡一切手段遠走高飛,畢竟蘇格蘭單靠石油,就能夠活得很瀟灑。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脫歐是英國分崩離析的最後一根稻草,畢竟英國要跟著美國上躥下跳,但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卻想要繼續分享歐盟的紅利,所以英國的四分五裂絕不是偶然,也大概率會成為殘酷的現實。

隻是,英國最終會如何合久必分?還需要我們拭目以待。希望英國政府的“紳士們”在叫囂著瘋狂幹涉其他國傢內政時,也給予自己的同胞更多的人權和自由。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