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處於全球制造業第三梯隊?

中國制造業的現狀是大而不強。也就是說,我國制造業覆蓋面廣,但大多數制造企業的科技水平相對較低,這也是為什麼我國仍處於全球制造業第三梯隊的原因!

目前,我國制造業正處於從中國品牌向中國標準過渡的階段

在中國開始通過原材料加工發展制造業20多年後,直到2008年,加工產品在中國進出口中的比重仍超過50%。此後,我國生產開始發生質的變化,加工產品在進出口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到三分之二左右。目前,我國制造業正處於從中國品牌向中國標準的過渡階段,多數企業處於引進自主創新技術、打造中國品牌的階段,還有一些企業從事勞動密集型的低技術產業

早在2015年11月,時任工信部部長的苗圩就指出瞭這一點中國的制造業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強大,西方工業對中國的依賴也沒有減弱。我們的制造業尚未現代化,但生產商已開始撤出。

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很大進展,但大、弱、全、虛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變。

根據中國工程院發佈的《2020年中國生產力發展指數報告》以及2012年至2019年主要工業化國傢發展指數的持續變化,這一問題實際上是客觀存在的。能力評價計分卡設置瞭“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四個層次的指標。據國傢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規模發展”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貢獻率近30%。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瞭長足進步,但大而不強、大而不全、局面沒有明顯改變。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主要技術被他人控制,“發展”風險明顯加大,制造業占GDP比重過早過快下降,可能威脅產業安全,降低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降低國際競爭力。

與西方發達國傢相比,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大但實力不強。

過去,提高中國制造業企業競爭力的主要邏輯是采取所謂的經濟戰略。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全力以赴確保每個項目都取得好成績的國傢,但更重要的是“好”,主要包括好的增長、好的規模、好的市場,但客觀上沒有質量。

除瞭市場準入障礙、稅負過重等因素外,阻礙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還很多。加強對制造業的金融支持迫在眉睫。然而,中國的生產潛力仍然很大。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健全,主要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兩張皮”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我國制造業將發生變化。但是,制造企業不僅要做大做強,每個中國制造商也必須真正瞭解不同的市場,制造出高質量的產品和好品牌。生產是未來實體經濟的“根”。高品質、個性化、高質量的消費和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生產更新是一切更新的關鍵。

此外,國內所有制造企業都要註重技術研發,努力掌握核心技術。隻有這樣才能達到穩定,避免卡脖子!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