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比美國更激進?莫迪政府接連使出3條陰招,全方位與中方脫鉤

今年是中印兩國關系大變革之年,繼兩國邊境沖突之後,印度不斷發起對中國的挑釁。此前,印度先後兩次封禁包含抖音、微信、UC瀏覽器在內的59款和47款應用,最近又列出瞭一個多達275個中國應用的清單,隨時準備以“違法”名義進行清查。

印度多方面“去中國化”,試圖與中國割裂

當今全球是一個扁平化的國際社會,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國傢和個人開始把漢語作為第二乃至第一外語,而印度卻反其道而行之。

在印度剛剛修訂的2020版《國傢教育政策》中,印度把漢語移除出瞭第二外語推薦名單,而朝鮮語首次被采納。這是印度時隔28年後又一次修訂《國傢教育政策》,為瞭去除中國的影響,印度可謂“用心良苦”。

不僅如此,印度還在高等教育方面下手。由於中印經貿關系發展,兩國孔子學院項目展開瞭長達十年的合作。中國孔子學院本著相互尊重、友好協商、平等互利的原則,與印度高校合作,成立瞭7所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近日,印度方面借由調查“滲透情況”,對孔子學院、學堂進行審查。同時,審查對象還包括印度高等教育機構與中國高校及機構簽署的54份校際合作諒解備忘錄。

除瞭教育方面,印度在8月1日通過瞭“智能手機生產激勵計劃”,邀請韓國三星、富士康等企業進入計劃,鼓勵其在印度投資生產。而這份計劃中唯獨缺少瞭占據印度手機市場80%份額的中國企業,占據銷量排行榜前列的VIVO、小米等手機品牌均被排除在外。

印度全方位脫鉤中國,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印度不僅在國內集中清除“中國元素”,在進口貿易上更是企圖徹底將中國排除在門外。今年4月份,印度宣佈將針對照明、鍵盤、藍牙耳機等12大項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實施強制性標準(BIS)體系認證查驗。

7月28日,印度宣佈對370多種涉及從鋼鐵、化工、制藥到玩具、傢電等領域的中國進口商品進行限制。根據印度BIS體系認證,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不但可以以“不合格”為由進行限制,還可冠上非必要進口產品的名頭,加以禁止,事實上,印度此舉完全不符合WTO的相關規定。

印度對中國的“脫鉤”,比起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背後的原因十分明顯:印度想要扶持本國生產制造業,爭奪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隻是,工業體系不全的印度在疫情打擊之下全面對華“脫鉤”,不知是否還有足夠的動力加速本土中小企業的國際化轉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