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一件的茶:在它面前,茅臺和比特幣都得認輸

你見過6500萬一件的茶葉嗎?

你見過比黃金還貴、比茅臺還難搶的普洱嗎?

你見過有人天天看盤、畫K線圖、追漲殺跌,但卻不是在炒股嗎?

這些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一樣的事情,真實發生在“茶葉華爾街”——芳村。

在那裡,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傾傢蕩產,有人守株待兔。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炒茶客。

1

茶葉華爾街

在一張茶葉交易軟件的截圖上,我看到瞭一個數字:

1500萬。

▲圖源運營研究社

這是一件“88 青餅”茶葉的價格。這是什麼概念呢?有人做瞭一個計算:

1 件=12 提=7 x 12 片 = 7 x 12 片 x 357 克 = 1500萬元。

也就是說,這款茶葉,1克價值500元。而目前一克黃金的價格,是480元左右。

一克茶葉比同等重量的黃金還貴,這不是茶葉,是金葉。

但,這茶葉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貴的。在上世紀90年代,這款“88青餅”隻要10元一餅,也就是:

0.025元/克。

也就是說,30年間,這款茶葉翻瞭整整:

2萬倍。

這不是暴利,而是宇宙無敵暴利!

這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場景,在廣州和佛山之間,一個叫芳村的地方,每天都在真實發生著。

這裡本是一片無人問津的偏僻之地。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批精明的商人來到這裡,高喊著“要賺錢,到芳村;要賺錢,炒普洱”的口號,讓這裡從此大變樣。

時至今日,芳村的茶商已經從80年代的七八十傢,擴張到如今的近兩萬傢。他們經營著1000多個品種的茶葉,一年貢獻著數十億的成交金額。人們把這裡稱作:

“茶葉華爾街”。

這裡是全國最大的茶葉交易中心。在芳村,你可以買到任何一個品種、任何一個檔次的茶葉。但在這裡,他們引以為豪的,並不是賣茶葉,而是炒茶葉。

這個“炒”,不是炒菜的炒,而是炒股的炒。

在這裡的人們甚至都快忘瞭,茶葉還能喝。

2

茶葉,是用來炒的

古老的東方樹葉,在現代金融浪潮的浸潤下,染上瞭一層金色。

每上一批新茶,都是限量供應,這樣的特點讓茶葉市場衍生出類似股市的行情,炒茶客也就應運而生,他們把這樣的茶稱之為:

金融茶。

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金融茶”誕生的具體時間,但大約在2012年前後,由“大益茶”開始的經銷商期貨模式,把這個傳統的市場往前推瞭一步。

從此之後,芳村茶葉市場出現瞭“期貨交易”這種獨特的模式——

隻要有貨單,就可以找茶客繳納定金,但不做實際交易,等茶葉價格攀升後,由上一個茶客再賣給下一個茶客,如此循環往復。

這個模式還有另一個名字:擊鼓傳花。

和任何金融產品一樣,在這個模式裡,存在著一套完整的體系。

據豹變梳理,被市場看好的茶餅,都有著自己的代號:

4年漲價56倍的軒轅號被稱為“皇帝”;

2萬漲到35.3萬的珍藏孔雀被稱作“神鳥”;

7萬漲到65萬的千羽孔雀,代號“千羽”;

……

除此之外,還有生肖系列、數字系列和蔬菜系列等。

更關鍵的是,每個代號茶都有記錄價格的K線圖,存在於不同的交易平臺。上文中我們計算“88青餅”的升值空間,就是從它的K線中提取的數據。

如今,金融茶還有著專門的網站、小程序和App,升跌指數、大盤指數、K 線應有盡有。

在行業內,大益茶被比作證券交易所,發行普洱茶股票,每款茶就是一隻股票。

既然機制和股市一樣,那麼身處其中的炒茶客,就必然有著和股民一樣的經歷。

據無冕財經報道,2019年10月,一款名為“滄海”的茶在天貓上整提預售搶購完後,微信群、大益粉絲群、閑魚等平臺就開始大量散佈高價信息,價格被一路哄抬,從6199元漲到20000元,甚至是40000元。

行情爆火的時候,一些炒傢甚至拿空箱子來炒作。他們先收錢賭貨,也就是自己還沒有貨,就先給買傢開白條,買傢得立即付款,不許拖欠。

這樣買傢也沒法驗貨,炒傢用一個“滄海”的紙箱就能唬住人,於是連紙箱都成瞭搶手貨,一度炒到6000元。

除此之外,在大益茶已經發售的上千件茶品種中,大概有200件茶餅價格飛漲,少則一天漲幾千,多則一日浮盈上百萬,一天漲200萬都不罕見。

就連中介交易員也賺得盆滿缽滿,據豹變報道,在芳村市場內,交易行網站最多的古橋茶街,100米裡一排都是奔馳、寶馬。

當然,有人一夜暴富,就有人一朝破產。就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在“存茶量全國第一、老茶保有量全國第一、老茶交易量全國第一”的東莞,以個炒茶客一夜之間虧瞭1個億。

更早的時候,大約2008年前後,金融茶市場也經歷瞭一次空前慘烈的崩盤,許多人一瞬間傾傢蕩產,一大批茶商關門跑路。

股市裡能見到的瘋狂,這裡也都一一上演。

3

誰在操盤

“金融茶”的主角——大益茶,其實就是雲南大益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普洱茶。

普通的茶葉,為何坐上瞭過山車,成為瞭金融產品?

許多跡象都指向瞭“金融茶”背後的企業——大益茶集團。

大益茶集團前身是勐海茶廠,這傢老牌茶企一度行將就木,直到遇見瞭吳遠之。

公開資料顯示,吳遠之1966年出生在海南,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修飛機設計。畢業後,他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一直活躍在金融領域的吳遠之接手勐海茶廠後,開始瞭大刀闊斧的改革,重點打造大益茶,並提出要往奢侈品方向發展。

贊助大型活動、投放央視廣告、打造授權專營體系……一系列操作後,大益茶開始走上瞭一條金融之路,號稱:

“茶中茅臺”。

再往後,就發展成瞭多空互搏的常規金融把戲。

當然,能把常規的茶葉發展成為一種讓人瘋狂的金融產品,離不開大益茶的精心運作。運營研究社就曾總結過他們的路數:

第一步,人為制造供需不平衡。通過營銷宣傳,把某些茶葉塑造成一件難求的爆款。

第二步,人為制造“噱頭”。雇一些所謂的專傢和媒體,宣傳其收藏價值。

第三步,人為制造“暴漲假象”。先放出一小部分茶葉在市場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價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價回收”,如此循環往復。

三板斧下來,市場已經陷入狂熱,圈外的韭菜開始源源不斷入場。

接下來,莊傢們就開始有節奏地放出囤積的貨源,躺賺。

到最後,這些茶葉的最終歸宿,就是藏傢們的庫房,他們淪為最後的“接盤俠”。

4

尾聲

本質上來說,所謂的“金融茶”其實就是一個賭局。

人們眼睜睜看著它,由投資走向投機,再由投機走向賭博,甚至走向詐騙。

在歷史上,這樣的賭局並不新鮮。

十八世紀的鬱金香、八十年代的君子蘭、九十年代的藏獒、2016年左右的金錢龜……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是驚人的相似

歸根結底,幾百年過去瞭,時代在變,人性從來沒有變。

每一個賭局背後,都是一群渴望暴富的人。這樣的故事,不會消失,未來的日子裡還將不斷上演。因為——

人性不會變,資本永不眠。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