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搞到“蘿卜價”的高科技!美企壟斷40年,國產上線直降95%

現如今我們生活當中,越來越多的東西會用到金屬,對金屬制品的精密度有瞭更高的要求,而這就要用到激光切割,激光切割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熱影響區小而且切縫平整、美觀等特點。

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激光切割就憑借切高精度、高效率等優勢被西方國傢廣泛應用於汽車、船舶等領域。德國通快、德國ROFIN、瑞士百超、意大利普瑞瑪、日本FANUC、日本松下、美國PRC、美國CP等公司一躍成為全球激光切割設備主要供應商。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也介入瞭激光切割領域設備開發,但在性能、輸出功率、價格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缺陷,因此在發展工業需要激光切割機,隻能從歐美國傢進口,不僅售價高、而且售後遲緩,並且隻有國內的大型企業才買得起。

這也就是,加入WTO之後,我國出口的產品被很多外國人吐槽質量差、美觀差的原因,因為在激光切割設備方面,三菱、百超、通快等公司壟斷瞭我國激光切割設備市場,由於價格太高,很多中小制造型企業買不起,因此產品就會顯得較為粗糙。

中國在激光切割器研制方面落後西方國傢,原因是激光核心元件研發能力較弱,面臨“卡脖子”難題。

因為,激光產業的上遊主要是核心元件供應,一直被美國IPG、德國通快、美國相幹等公司所把持。

由於中國在激光切割工業方面較為落後,在對於激光切割器核心元件上,下遊加工商為瞭保證產品的穩定性,都會選擇進口國外核心元件產品,如此死循環導致中國激光核心元件被死死的“卡脖子”。

在2004年就連10瓦的小功率激光器都依賴進口,單價就要30萬元,中國本土都沒有相關研發和生產能力的廠商。

直到2008年之前,光纖激光技術一直都被外國企業說壟斷,由於中國制造業快速崛起,也刺激瞭國內的人才和公司紛紛投入激光技術應用的生產和研發。

2008年以後奔跑激光、邦德激光、創鑫激光等一大批激光器企業研發出瞭國產的光纖激光器,以及帶動瞭光源器件的產業化,開始逐步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和壟斷。

至此激光切割機的核心部件光纖激光器價格直線下降,同樣性能的20瓦光纖激光器,被國產做到瞭4000元左右,10瓦的光纖激光器價格在2000多元,相比IPG高達3-5萬元的價格,等於價格直接下降瞭95%。

到2015年,低功率光纖激光器市場中國產設備市場份額高達85%,國產中功率光纖激光器滲透率從2013年的17%提升至2016年的58%。

不過在2015年之前,中國國產激光切割設備仍然是仍然在千瓦級,而萬瓦級的設備仍然需要進口,價格相當不菲,在國產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市場,隻有7%份額。

不過,2015年以後,國產光纖激光器又再接再厲,開始突破萬瓦,推出瞭10千瓦、35千瓦、40千瓦,將國內的國產激光切割機推到瞭萬瓦級水平,直接實現瞭與外國激光設備巨頭齊頭並進。

2019年濟南造出瞭全球首臺25000瓦的激光切割機,一舉打破瞭國外的技術壟斷,這款產品可以將碳鋼切割的厚度極限刷新到60毫米甚至70毫米,不銹鋼切割機線刷新到70毫米以上,而且價格隻相當於外國進口同類的30%左右。

不久前,國內的華工科技又推出瞭全球首臺功率達3萬瓦的激光切割設備,可以做到切割140毫米的不銹鋼,該款切割器精度可達到±0.1毫米,比西方國傢還在使用的等離子切割設備精度翻瞭至少10倍。

這款激光切割設備不僅精度高,還非常科技智能化。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隻需要根據切割需要輸入相關指令,切割產品的事實圖像將會反映到連接的大屏幕之中,方便工作人員隨時查驗切割情況,整個操作流程也非常簡單智能。更重要的是,切割器中的光源均為自主光源。

由於在光纖激光器技術方面與進口同類的差距縮小,過去中國才能從300萬元進口一臺激光設備,到幾十萬元購買國產激光設備。目前在1500-6000瓦大功率光纖激光器已經打破瞭IPG等國外廠商的定價能力。

最近5年來,外國進口激光切割設備品牌市占率一路下跌,被迫從過去的壟斷時期的高價格、高利潤、慢售後轉向降價、提高售後效率等方面,還有很多進口品牌無法承受國產的沖擊,退出瞭中國市場。

全球激光器龍頭IPG的發言人就曾在2018年二季度的業績說明會上吐槽:“中國公司降價再降價,在很小的利潤率范圍內運營,實際上破壞瞭市場。他們每年的價格幾乎都能下降50%甚至更多,這真是太瘋狂瞭。我們不明白他們是如何工作的,這令人難以置信。”

中國激光產業也有瞭走向全球的信心。可喜的是,2019年我國激光加工機床進出口額為16.19億美元,改革開放以來,第1次終於實現瞭順差,順差為1.77億美元。

想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註科技野武士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