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70%稀土礦石運往中國,真為環保?白菜價到殺手鐧的蛻變史

我國稀土儲量占世界總量的36%-39%,穩坐頭把交椅多年。更重要的是,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齊全、專利最多的稀土產業鏈。如果各個國傢稀土貿易停止,全憑本國自產自用,15年內中國是唯一過得最從容、最瀟灑的國傢。

1、神奇的稀土

稀土不是特指某單一元素、物質,而是對元素周期表中的鑭系元素和鈧、釔等十七種金屬元素的一個總稱。截止目前,自然界中總計發現瞭250餘種稀土。

稀土廣泛地應用在化工、冶金、軍工、石油、陶瓷等多個領域,且常扮演最關鍵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加入適量稀土氧化物,可大幅度改變玻璃的物理特性,制得不同用途的光學玻璃和特種玻璃:通過紅外線、吸收紫外線的玻璃;承受2000℃的耐高溫玻璃;抵擋PH小於1的耐強酸玻璃。

稀土在軍工領域更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制作飛機、坦克、導彈的常規材料,正是添加瞭稀土,其強度、韌性、耐高溫、耐強酸等性能才得以大幅提高。軍事專傢這麼評價稀土:稀土是電子、激光、核工業、超導等諸多高科技的潤滑劑,美國在近40年的局部戰爭中取得壓倒性的顯著優勢,得力於大規模高端武器的應用,而稀土正是這些先進利器的魂魄。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在二三十年裡開采、銷售的稀土,遠遠未體現它應有的價值,甚至一段時間裡淪為“白菜價”。或許有當初加入世貿不得已的苦衷,或許彼時還未掌握稀土開采、提煉的核心技術,但經過幾代科研技術人員的努力,我國在稀土領域的話語權逐年增強;而對稀土的深入研究,也為我國近年來科技領域的突飛猛進,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2、我國稀土技術的全面崛起

稀土固然重要,但除去我國之外,不少國傢同樣有豐富的稀土資源,不如越南、蒙古、泰國等。這些國傢經濟發展水平低,無半點最前沿的高科技,儲藏的巨量稀土對他們而言毫無用途,還不如開采出來賺些外匯。

顯然,僅憑稀土儲量的優勢,很難占據戰略制高點。慶幸的是,稀土提純分離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需要足夠的技術積累,否則隻能是一堆破石爛鐵。

開篇提到稀土是17種元素的統稱,而具有戰略意義的稀土是15種,它們的化學性質接近,即便是在元素周期表裡,也是緊湊地擠在一個方框裡。在自然環境下,通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以合金礦或共生礦的形式存在。所以將親如兄弟的它們分離開來,不使用點手段是不行的。

起初,我國對稀土分離提純度技術一窮二白,不得已以廉價的價格出口稀土精礦,然後再以高出十幾倍,甚至百倍的價格進口稀土制品,當時苦悶的心情可想而知。其實,我國為拿下稀土產業裡的核心技術,曾找到擁有世界最先進工藝的法國羅地亞工廠的幫助,願花重金換取稀土分離的相關技術。

但豪橫的法國代表壓根對我們的求購不屑一顧,提出的條件苛刻至極:首先是價格大幅度超過我國預算的最上限;其次還規定我國生產的稀土制品一半以上要賣給法國,顯然法國還想要一直收割我國稀土產業的韭菜。

當國力弱、技術不行的時候,而自身又渴望發展,除去忍受接受外,還能有什麼好的辦法?以前是如此,現在、未來還是如此。為法國稀土產業貢獻瞭大量資金支出,且承擔瞭全部環境污染的同時,卻無任何的決定權,地位還不如一個分公司。

轉折發生在徐光憲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身上。以稀土鐠釹為例,鐠可制作高性能軍用護目鏡,同時是制造飛機引擎合金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制導導彈的核心構件和固體激光器的重要部位,都離不開單一稀土元素釹。難點是鐠和釹是眾多元素中最難分離的一對。

徐光憲團隊避開世界主流的提純方法另辟蹊徑,采用瞭萃取法,成功將鐠和釹兩種元素實現分離。更重要的是,對兩物質業內平均的分離系數是1.4,而徐光憲團隊的分離系數達到瞭4,純度上更是達到瞭創世界紀錄的99.99%。

徐光憲團隊立即對國內那些視為廢料的鐠釹富集物集中進行“萃取”,大獲成功,真正意義上地實現瞭“變廢為寶”。

又經過幾年的深入研究,徐光憲帶領團隊更進一步,首創瞭串級萃取理論。將傳統的分離操作與現代工業流程相結合,實現瞭從計算機模擬到工業生產的一步到位,大大提升瞭稀土的分離、提純效率。原本花費1年的工作量,如今隻需幾個星期就能漂亮地完成。也正是徐光憲院士對我國稀土產業的卓越貢獻,2009年獲得瞭我國科技領域的最高獎項,這無疑是對他及團隊的最大肯定。

技術突破,剩下的工作就是生產瞭,這點充分發揮瞭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1980年初我國單一稀土的產量不足20噸,但90年迅速攀升至瞭萬噸,而到瞭新世紀以後年產量突破瞭12萬噸,世界上90%的稀土市場把我國占據。

誠然,我國稀土大量進入國際市場,短時間內供大於求,價格也萎靡不振。而背後則是我國對稀土分離、提純等核心技術、全產業鏈的深度把控。如今我國關於稀土的專利占到瞭全球的30%,截止到2018年8月專利申請量超過美國2.3萬件。重點是我國牢牢把控瞭稀土技術的核心專利,在不借助其他國傢專利的情況下,照樣實現對稀土的生產。

我國稀土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其實也是對在稀土領域徘徊者的瘋狂輾軋。前文提到的以法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傢,他們依然延續多年之前的稀土提純、分離技術,這種技術產量低、分離系數小,又無法連續生產。同時,我國稀土源源不斷地向全球市場供給。多方合力下,多個國傢放棄瞭對本國稀土產業的發展,技術“被迫”荒廢。

自2010年以後,稀土市場風雲變幻。

我國出於整頓、梳理稀土市場的目的,避免無序、過度開發,對數十傢稀土企業實施重組,且實行開采專傢審查制,對稀土出口提高關稅的同時,落實更加嚴格的稀土配額制度。結果就是,稀土價格應聲上漲,2011年稀土價格較2006年上漲幾倍,一些稀缺的重要稀土更是上漲瞭10幾倍。

而這些舉措無疑是挑動瞭稀土產業鏈條全線衰落的幾個發達國傢的敏感神經,一方面以美日為首的國傢開始向世貿投訴;一方面開始醞釀著重啟對本國的稀土開采。

與此同時,我國對國內、國際稀土產業重新做瞭戰略調整。首先是對稀土企業做進一步的重組,明確規定在2020年將全國稀土產註入到六大稀土集團:北方稀土、廈門鎢業、中國五礦、廣東稀土、中鋁公司、南方稀土,保持充分競爭的同時,也減少不必要的內耗,以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

其次,多年積累的稀土分離、技術成瞭我國的特有優勢,所以我國開始減少本土稀礦的開采,轉為進口。2020年全國稀土精礦開采重量限制在14萬噸,其中輕稀土12萬噸,中重稀土為2萬噸。前者多為民用,後者用於軍工、國防。其餘市場需求,則依靠外部進口,2018年,我國從緬甸進口2.6萬噸精礦,並非緬甸不清楚稀土成品利潤更高,隻是苦於無相關技術。

事實上,幾個科技、經濟強國對稀土的反應,可謂是迅速、高效。先說美國,為重啟稀土產業,大量優惠政策頻出,短短幾年有400多傢稀土創業公司一窩蜂紮入,和我國最近的芯片產業有點類似。而真正進入生產階段的企業隻有4傢,其中能算上正常生產的隻要2傢,一傢是有可能將要失去生產許可,

另一傢有我國企業的背景。即便是這個算得上正常的稀土公司,也需要將半成品的稀土運送到我國實施二次提純、分離。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稀礦開采量2.6萬噸,而輸送至我國的就達到瞭1.9噸,占比高達74%。

需要承認的是,美國依靠強大的人才儲備及研發能力,想要獲得稀土提純、分離技術,並非是難事,主要是否能找到這麼多的現場技術人員和經得起少則3年、多則5-10年的時間成本。

日本和澳大利亞似乎也對稀土興趣十足,澳大利亞占有礦產資源的優勢,而日本本身是稀有材料的研發強手,所以他們想在稀土領域分一杯羹再正常不過。日本將稀土開采放在瞭海洋,曾信誓旦旦地宣稱有足夠日本使用700年的儲存量,奈何開采難度比陸地高出幾個量級,進展緩慢。

至此不難看出,我國科技工作者,硬是在稀土產業殺出來一條血路,重塑瞭市場、產業格局,對於現在的芯片產業借鑒意義巨大,相信我國的芯片產業定會像稀土產業類似,絕地逢生、占據產業制高點。

原創:老高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