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國的飯還要砸我們的鍋?外國品牌置喙中國內政,註定付出代價

一夜之間,瑞典時裝品牌H&M登上瞭輿論的風口浪尖,不是因為該公司推出瞭什麼新系列產品,而是因為去年發佈的一則聲明。從官媒到個人,幾乎所有人都火力全開,H&M遭到瞭輿論的瘋狂進攻,事件愈鬧愈大,幾個與H&M有合作的明星宣佈與其解約,阿裡巴巴和京東等電商都將H&M的產品下架。當一些外國公司想用“關註人權”的理由來獲取外國用戶的青睞時,卻面臨著失去中國市場的危機。

這一切都要從該公司去年發表的聲明說起,該公司當時的聲明表示,將“關註新疆疑涉強迫勞動的報道”,並且表明該公司沒有從新疆采購產品,也嚴格禁止供應鏈采用涉嫌強迫勞動的產品。這篇聲明可說是“舊聞”,如今再被炒熱,或多或少可能都跟西方就新疆問題制裁中國有關。

在商言商,對於一個商傢來說,能夠遠離這些政治旋渦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在政府的施壓之下,那些企業無可避免要作出回應。2020年3月,美國國會發表瞭一份報告,點名H&M、耐克、阿迪達斯和可口可樂等品牌是新疆“強迫勞動”的共犯。Nike同月就發表聲明,強調沒有從新疆采購產品,供應商也沒有使用新疆的紡織品或紗線。

每個企業都想盡可能地保住自己的品牌形象,不想讓自己的品牌沾上太多的負面新聞,但是美國政府卻執意把那些企業拉進瞭漩渦之中。據悉。當美國國會推動《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時,很多大型企業背後投放瞭大筆遊說資金,希望阻止這項法案出臺。據《紐約時報》去年11月報道,2020年前三個季度,耐克用於美國國會和其他聯邦機構內部的遊說花費就達到瞭92萬美元,同樣付出瞭大筆遊說費用的還有可口可樂和蘋果。

一方面要回應西方的施壓,另一方面要發展中國市場,一直都是西方企業的難題。要知道,中國對任何企業而言都是一個龐大市場。以H&M為例,中國已經躍升為瞭該公司的第四大市場,僅次德國、美國和英國,2020年的凈銷售雖然有所下跌,但仍然達到瞭97.48億瑞典克朗,而且單是中國內地就有數百傢門店。面對豐厚的商業利潤,明智的企業都想要明哲保身,希望盡可能撇清關系,以期在政府施壓和中國市場中取得平衡。

但隨著個別國傢或議會將再次炒作新疆問題,惡意把中國的涉疆政策解讀成“種族滅絕”,中國和西方的矛盾似乎有走向升級的趨勢,這時相關的品牌為瞭在和中國品牌的競爭中獲得優勢,便自願成為瞭西方進攻中國的“武器”,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那些外國品牌“在商言商”,已經成瞭不切實際的幻想。

那麼,既然那些外國品牌不願老老實實做生意,非要對中國內政指指點點,自然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中國市場的確很大,但是中國人民不歡迎對中國抱有惡意的品牌,更不願意為那些品牌的偏見買單。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