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發佈道歉信,將問題一腳提給供應鏈,暗中威脅中國生產商

瑞典服裝品牌H&M主動挑事,跳出來“碰瓷”新疆棉花。在看到事態不對後,這傢公司才發佈道歉信,表示自己從不直接從供應商進行棉花采購。這種態度,明顯是一腳把問題踢給供應鏈,把責任推的幹幹凈凈。

H&M聲稱自己很尊重消費者,並表示自己在中國市場有長期投資發展,跟350多傢中國生產商有合作關系,給中國購買者提供可持續服裝發展原則的產品。然而這番話,很明顯是將中國的生產商跟自己“綁在一起”。H&M暗中威脅中國生產商,如果自己被趕出中國,這些生產商也沒有好下場。這種態度,依然是將自己當成那個高高在上的“大人”,毫無歉意。

目前,多傢電商平臺已經屏蔽、下架H&M的商品,百度地圖也對其門店進行瞭屏蔽。

在看到事態不對瞭,才跑出來道歉,顯然H&M的道歉根本不是自身的意願。然而,這傢公司一開始踏出的就是不歸路。

7年前,H&M在電商平臺正式上線,所有在中國大陸的產品都上瞭網上商城。此外,實體店跟網店同步,推出瞭童裝,青少年服飾,男女服飾等商品。

3年後,H&M將支柱品牌H&M和H&M Home擺上瞭天貓網點,正式開通第三方網購渠道。

到瞭2017年,H&M旗下已經有500多傢網店和實體店,總銷售額突破1100億瑞典克朗(約美元13億)。

隨著這次事件的發生,H&M的互聯網業務可預見會受到影響。

事實上,國際品牌在中國退潮的情況,一直都在持續。

2018年,國外快時尚品牌遇到瞭在中國發展的分水嶺。從這以後的三年時間內,以Forever 21、Old Navy為代表的多個品牌先後退出中國。

此外,Bershka、Pull&Bear等品牌的中國門店全部關閉,優衣庫、H&M等品牌在華銷售額不斷下跌。

很多中國年輕人曾是這些快時尚品牌的粉絲,但到瞭現在,他們更加青睞互聯網的中國服裝品牌,已經不去快時尚店瞭。除瞭消費的新鮮感褪去外,這些品牌性價比很低的問題越發被放大,使得消費者最終對其失去瞭興趣,沒有購買的意向瞭。

這些國外的快時尚品牌,來自美國的服飾很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gap等品牌的服飾過於老氣,歐洲品牌周期太短,質量不佳。而且對中國的消費者而言,價格是他們最為看重的標準。國外的品牌價格很高,質量又沒有優勢。中國的互聯網購物很發達,這意味著消費者的選擇非常多,這些沒有優勢的品牌隻能從中國慘淡退場。

而且,H&M事件再次說明一個情況,那就是國際品牌存在雙標的醜惡嘴臉。對中國歧視,還想賺中國的人,怎麼可能!

這樣的情況,使得國產品牌更加的壯大。

作者:牧晟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