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媳婦看不起窮親戚,你趕緊走”,婆婆:憑什麼不讓她滾回娘傢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註』,你就是我的人瞭。

01

沒有哪個女人生來就“旺夫”,旺夫是一種後天培養的能力,隻要把握好其中的關鍵,每個女人都可以做到旺夫。

旺夫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女人,不僅要管好自己,同時要懂得付出和成全;二是男人,男人需要管好自己,活成一個值得女人付出和成全的人,才能被“旺”。

這兩種因素缺一不可,女人再懂付出和成全,男人不值得,你也無法旺夫;男人就算基礎再好,女人就是不願意付出和成全,你也不會被“旺”。

就像朋友瑤瑤對“旺夫”的理解:“在我的婚姻沒有出現問題之前,我認為兩個人在一起隻要互相尊重,誰都不懈怠,就可以幸福瞭。但問題出現瞭我才發現沒那麼簡單,我老公不懂主動經營婚姻,隻好由我負責主動,好在他還有可以被塑造的可能,值得我旺夫,否則我就隻能跟他離婚瞭!”

02

我們前面提到“男人”這個旺夫不可或缺的因素時,說男人必須管好自己,活成值得被“旺”的人,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去理解。

第一種情況,男人不經妻子的提醒,自覺管好自己,活成值得被愛的人,這樣的男人對女人來說比較省事,旺夫會很容易

第二種情況,男人本性不壞,但是因為一直以來沒人雕琢,以至於沒能把自己活成值得被愛的人,這種情況下,女人如果能發現男人身上的可塑性,花點時間去雕琢,讓他變成值得你付出和成全的人,再去旺夫也不遲

瑤瑤的老公阿振屬於第二種情況,雖然兩個人從戀愛到結婚,誰都沒有提及過“旺夫”的話題,但從婚後的表現來看,瑤瑤的覺悟相對較高,很容易開竅,而阿振則沒有那麼高的覺悟。

比如,他雖然懂得尊重瑤瑤,但是他尊重瑤瑤的方法是“害怕”,是在別人面前說瑤瑤的壞話,總是跟人說“我媳婦脾氣不好”“我媳婦很容易生氣”。雖然從結果來看,他是在表達尊重,但這種方法會讓瑤瑤很不舒服。

他在朋友面前說瑤瑤的壞話時,瑤瑤不止一次提醒他不要再這樣說:“你看似是在為我遮風擋雨,實際上是在替我得罪人!”

阿振嘴上答應會改變,但卻一直沒改變,之後婆婆到他們傢住的時候,瑤瑤因為婆婆把傢裡弄得亂七八糟而生氣的時候,他的老毛病又犯瞭,偷偷跟婆婆說:“我媳婦看不起窮親戚,你趕緊走!”

這次的問題之所以鬧得很大,是因為婆婆給他的回應:“憑什麼讓我走?憑什麼不讓她滾回娘傢?你不該一直慣著她,應該狠心管教她,讓她嘗到點教訓,讓她知道這個傢不是她說瞭算,她肯定就不敢看不起這個瞧不起那個瞭!”

這件事讓瑤瑤很惱火,雖然阿振請婆婆離開是為瞭她,但是他解釋的原因實在讓她無法接受:“他在婆婆面前說我的壞話,等於是在制造婆媳矛盾,從婆婆的回應就可以聽出來,婆婆已經開始對我有意見瞭,如果一直任由這種問題泛濫,我以後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她沒有等到婆婆走後才攤牌,而是當著婆婆的面跟阿振攤牌瞭:“我什麼時候看不起窮親戚瞭?你憑什麼這樣說我?人為制造出瞭婆媳矛盾,你很開心是嗎?婆婆把傢裡弄得亂七八糟,我難道連生氣都不能生氣嗎?這是我的傢,我才是女主人,我隻求婆婆安分一點,從來沒有看不起他,你在你朋友面前說我壞話也就算瞭,在婆婆面前說我壞話,以後的日子還能過嗎?你必須給我保證以後不再犯這種錯誤,否則就離婚吧!

她此時發難,起到瞭一石二鳥的效果,既讓婆婆知道瞭她不是好惹的人,又向阿振表明瞭自己的態度和決心,阿振不舍也不敢離婚,隻能乖乖按她說的去做,寫瞭保證書,之後一直在她的監督下執行。

時至今日,很多人都羨慕阿振有個旺夫的妻子,很多人都羨慕瑤瑤馭夫有術,都跟她那次發難有關,用她的話來說就是:“馭夫有術其實很艱難,隻要把握好‘狠心’二字即可。如果你狠心瞭,男人卻不服管,換個人結婚就是瞭,總會有能被你駕馭的人。如果男人服從你的安排,認同你是為他好,你就能實現馭夫有術,同時他也因此有瞭個旺夫的妻子!”

03

從瑤瑤和阿振的婚姻中,可以得出這樣兩個結論。

第一個結論:馭夫有術的女人,心狠。

心狠,或者狠心,指的不是女人對男人心狠手辣,不是隻要求男人而不要求自己,而是先要求自己,再要求男人,她們管教老公的時候毫不留情是建立在對自己狠心的基礎上,目的是為瞭達到雙贏的效果,把老公管好瞭,不僅可以成全他,同時還能成全自己,讓自己有個好老公,也讓老公有個好妻子。

沒有哪個女人可以輕而易舉做到馭夫有術,因為人心不固定,兩個人之間不可能完全合拍,總會有不合拍的時候,女人此時有瞭馭夫的覺悟,就應該主動一些,狠心一些,把自己和男人的問題都改掉瞭,繼續主動的你,就實現瞭馭夫有術

第二個結論:旺夫的女人,馭夫有術。

這一點是上面一點的遞進,女人想要活成旺夫的女人,必須做到馭夫有術。如果你做不到馭夫有術,盲目遷就男人,或者被男人支配,這永遠都不算旺夫,非但會縱容男人犯錯,而且會讓自己過得不舒服。你隻有帶著“旺夫”的目的在“馭夫”方面努力瞭,確定能把男人變成一個值得你付出和成全的人瞭,你才能旺夫,男人才能被“旺”。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