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搶中國技術申遺?專傢扯下韓國遮羞佈,致命缺點徹底暴露

據國內媒體3月16日報道,近日,古代中國的榫卯技術已被韓國以“大木匠”的名義申遺成功,引發瞭廣泛關註。

申遺怎麼又“撞車”?專傢說出真相,韓國曾學習借鑒過中國技術

另據報道,雖然中國早在2009年將榫卯技術成功申遺,但在2010年,韓國仍以“大木匠與傳統的木結構建築藝術”進行申遺,即便並未提及“榫卯”一詞,可其中所使用的技術與榫卯高度相似。

上述消息一經報道,便引起輿論的熱烈討論。對此,古建修復領域的從業者,北京建築大學歷史建築保護系講師齊瑩表示,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項目,不僅地理分佈范圍廣泛,還涉及瞭多個省份和民族。反觀韓國“大木匠”項目,隻是以其兩處重要古建石窟庵和佛國寺、昌德宮為代表的修繕和營造技藝。

鑒於唐朝時的東亞文化交流,使韓國、日本的官式木構建築在一定程度上學習借鑒瞭中國技藝,所以,齊瑩認為,隻要韓國申請的不是榫卯技藝發源地,就無可厚非。

一而再,再而三,韓國多次“去中韓化”行為引國際輿論炸鍋

需要註意的是,在關於“申遺”話題方面,韓國已在國際輿論上引發瞭不少爭議。據國內媒體1月25日報道,韓國傳統文化大學的學生發起瞭一個保護推廣韓國傳統文化的項目。其中,韓國在1968年申請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的繩結,因與中國結十分相似,成為大眾議論的焦點。

即使這隻是一起烏龍事件,但有分析人士認為:“韓國利用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必然發生形式上的變化這一規律,把源於中國的文化稍加改變就說是自己民族的發明創造,並且成功申遺的行為,是韓國人將中國文化‘去中’的慣用手段。”因此,對於上述事情仍不可掉以輕心。

正如上述所說,韓國官方雖承認繩結的編制和染色方法是三國時代從中國傳入韓國,但發起保護韓國傳統文化項目的大學生們卻對這一點隻字未提。甚至,在介紹繩結的由來時,僅稱其由“三國時代、高麗時代、朝鮮時代”演變發展而來。除此之外,這一群體還在推廣韓國傳統文化項目中,將中國的金屬活字印刷也涵蓋其中。

借鑒還是直接用?韓國遮羞佈被扯下,人心道義輸得幹幹凈凈

事實上,韓方試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去中韓化”的行為,已經是見怪不怪瞭。此前韓國旅遊發展局在社交平臺上發佈瞭 “心願之旅”的中文宣傳片。然而,中國網友們卻發現,該宣傳片中出現瞭這樣一句話:韓國有句古話叫“百聞不如一見”。

可“百聞不如一見”源於中國的事實卻鐵證如山。據《古漢語成語典故詞典》,該古話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的“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而《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考慮齊瑩說過,“韓國建築在一定程度上借鑒瞭中國技藝”,而如今韓國的種種行為,卻大大超出瞭“借鑒”范圍。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