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拒絕德國運黃金後, 中國發出黃金新信號, 美聯儲無權阻止運回

目前,美國國債實時鐘上顯示的債務總額已經超過26.6萬億美元大關,在過去的36個工作日內,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已向市場投放達超14萬億美元的流動性和經濟刺激方案來彌補系統的脆弱性,根據美聯儲最新編制的報告顯示,美國金融體系的債務已經達到81萬億美元。

德意志銀行在日前發佈的報告顯示,美聯儲如果按照目前的擴張速度放水印鈔,大約到2028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將擴張至20萬億美元,這一點,美聯儲在貨幣政策工具上已經變得“傾傢蕩產”和維持零利率水平至2022年的背景下更明確,從全球貨幣當局減持美債和增持黃金力度也可以說明問題,全球央行去美元化的總體趨勢仍在繼續。

緊接著,據土耳其媒體一周前報道稱,土耳其決定把儲藏在美國的所有黃金運回本土,事實上,土耳其是第14個宣佈要運回黃金的國傢。

近年來,據BWC中文網多篇報道統計,這些國傢與減持美債的國傢出現瞭連續的相似性,目前包括德國、羅馬尼亞,意大利、澳大利亞、斯洛伐克、比利時、匈牙利、俄羅斯、委內瑞拉、荷蘭、法國、奧地利及瑞士等13國已完成或宣佈計劃要運回存在美聯儲或英格蘭銀行等多地的黃金。

數周前,波蘭近日宣佈在去年11月份進行瞭一項絕密行動,把8000根金條從美聯儲和英格蘭銀行等海外金庫運回,這也意味著,波蘭成為第15個運回海外黃金的國傢,但目前該國仍有123噸黃金留在英國,緊接著,該央行官員表示,已經在安排計劃將這些存在海外的黃金儲備全部運回,這是該事情的最新進展。

但值得一提的是,據彭博社援引的專傢分析稱,2017年德國從紐約拿回的並非是自己的箱子,盡管美聯儲展示給世界的,還是將黃金還給瞭德國,然而,出於種種原因,卻對運回海外黃金的諸多細節一直諱莫如深,一些專傢指出德國存在海外的黃金已丟失或者被其他央行動用瞭。

正基於此,據俄媒RT稍早前報道稱,德國在今年初想再次審查該國存在美聯儲餘下的1236噸黃金請求時被美聯儲正式拒絕後,又有國傢正式宣佈要將黃金運回。

BWC中文網財經團隊註意到,近二個月以來,除波蘭、土耳其加入這個進程外,荷蘭也在上周宣佈將很快將其黃金的大部分轉移至該央行現金中心,並明確表示贊同金本位制,這是最新進展,這表明我們正在接近美元與黃金分手後50年以來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的尾聲,這可能帶來自1971年尼克松關閉黃金窗口以來最大的貨幣變化。

緊接著,按ZeroHedger的解釋就是美聯儲與英格蘭銀行是無權阻止和拒絕任何一個央行或貨幣當局運回黃金的,因為這種寄存方式屬於保本式的儲存,不僅於此,俄財長安東·西盧奧洛夫曾警告美英稱,膽敢查沒黃金和外匯儲備,哪怕是有這樣的想法存在,都會被視作金融宣戰,這表明,如果美聯儲長期阻止其他央行的黃金回國,其可能面臨嚴重的後果,即使就算外界猜測一些黃金做以它用,最終也都需要如數奉還,基於種種理由,美聯儲和英格蘭銀行並不敢“私吞”這些黃金。

對此,資深經濟學傢Jim Rickards在上周稱,多年來,全球的貨幣分析師一直在尋找美元作為國際主要貨幣重置的跡象,這將削弱美元的角色。因為,現在的美元沒有黃金支持,更不斷的被美聯儲的多輪放水印鈔稀釋掉,事實上,當1973年美元脫離金本位後,這件事本身就在說明美元的價值在削弱。

不僅於此,包括中國、俄羅斯等在內的新興市場和歐洲國傢目前還加大瞭黃金生產、開采和交易的合作,或像波蘭、德國等多國運回存在美國等地的實物黃金,據中國黃金協會剛剛發佈的《中國黃金年鑒2020》中表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黃金查明資源儲量14131.06噸,同比增長3.61%,且為連續15年增長。

對此,新加坡首屈一指的黃金交易員羅南曼利表示,俄羅斯、土耳其等多國積累的黃金也可以被看作是擺脫美元主導國際商品交易結算的一部分,或許未來將會回到金本位。

據上期所本周提供給BWC中文網記者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黃金期貨累計成交2063.8萬手,成交金額7.7萬億元,同比增長36.7%和74%,其中,參與交易客戶數同比增長40.7%,實物交割量同比上升193%,另外,人民幣黃金期權自去年12月正式掛牌交易以來,和黃金期貨一樣,成交量也呈現穩步上升趨勢,截止6月,累計成交超過78.3萬手。

這意味著,在黃金期權市場,人民幣定價功能已經得到初步顯現,並進一步提高瞭中國在國際黃金市場中的占有率和影響,那麼,包括全球多國一旦獲得足夠多的黃金,又將發生什麼?

對此,First Mining Gold的董事長為我們做瞭最好的解釋,他認為,很明顯,我確信當世界真正需要解決美國超高的債務赤字時,金融市場可能會發生重置,並將一切與黃金掛鉤,這在目前新冠病毒在美國持續蔓延導致美元資產價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變得更確定,而美聯儲正是通過不斷將黃金驅逐出世界貨幣體系,重新借助美國經濟實力和石油美元這個新載體才最終確定瞭現在美元的貨幣地位。(完)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