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普及在即,它會讓用戶拋棄第三方支付嗎?

自從去年10月以來,數字人民幣在深圳、蘇州、北京、成都等地相繼開展多輪面向民眾的紅包試點活動,很多人都是出於“試一試”的心理去使用,沒想到都為數字人民幣的安全、方便、實惠初體驗紛紛“點贊”。

對於未能體驗的人,一方面蠢蠢欲動,另一面又是心存疑惑:這數字貨幣真的能有未來嗎?隨著數字貨幣的推廣普及,會讓用戶拋棄第三方支付嗎?

從信息熵角度說,為表示你有多少資產,以前用黃金重量,後來用紙幣,現在或未來就是銀行裡的一串數字。

要知道,黃金重量值是有效信息,但是它的顏色、重量本身帶來的運輸成本都是冗餘信息。紙幣也同理,上面一切防偽信息都摻雜冗餘信息。而手機上一串數字就是最簡單方式呢?非也。單純數字又過度簡化瞭:

因為如果銀行刪瞭這個數字,你的錢就不屬於你瞭麼?邏輯上不應該這樣,因為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分佈式記賬的賬本,也就形成瞭現在加密數字貨幣的核心,更是未來的趨勢。

一、為何需要數字貨幣?離線支付和匿名性一直都是現金試圖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數字人民幣(也稱 DCEP)就是屬於法定加密數字貨幣,是把基於國傢信用的紙鈔改為瞭加密數字串形式,致力於對 M0 的部分替代。

數字化人民幣一經發行,就受到民眾廣泛關註。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部分地區已經最先體驗瞭一波人民幣紅包“買買買”的歡樂。

用過的人都知道,數字人民幣既方便實用又有體驗感,隻是大傢並不懂這一切“好用”的背後是就是技術的突破與革新,因為離線支付和匿名性,其實恰恰一直是現金甚至是數字現金要試圖解決的問題。如今的數字貨幣,本身就可以分成四類:匿名的,不匿名的,在線的,離線的。不匿名、在線的數字貨幣是最直觀的,這個在實用中清晰易懂的。

比如,在消費者這邊:當消費者向銀行發出請求,要一筆數字現金,銀行就會用私鑰簽名一個電子文件發給消費者,你帳戶上錢扣掉瞭。然後消費者用銀行的公鑰驗證這個文件是否有效,如果有,你可以去花啦!而在銀行這邊,帳戶上扣錢,會記錄自己所發行的電子現金的序號。當商傢聯系自己的時候,驗證這筆電子現金,包括序列號是否有效,是否已經被花瞭。如果一切正常,商傢帳戶被加上一筆錢,交易結束。

這個流程其實非常直觀,以銀行為絕對中心,一切的保密工作都是銀行做的,銀行也100%的知道消費是從哪兒來,往哪兒去的。區別就是可以提一筆錢不花放在數字錢包裡,也類似於一個帶有延遲的支付寶。

另外,匿名的在線貨幣更像現金,而且匿名的數字現金非常神奇,銀行會知道這筆錢去什麼地方,這裡又用到“盲簽名”的技術。

這個流程就相對復雜,我們自己生成一個“數字信封”,然後把數字現金的需求,比如20元和其做一個運算,相當於裝在裡面,讓銀行去簽名。當銀行簽名後,從我們賬上扣錢,認可瞭這筆數字現金,到瞭我們手機本地後,自動對數字信封脫殼。現在我們手機上有瞭20元經過認證的數字現金,但當我們消費時,因為殼的信息隻有手機本地才有,手機本地進行加殼和脫殼操作,銀行隻知道我們帳戶上少瞭20元,而某個小攤多瞭20元,但銀行無法把這兩個20元聯系在一起,也就是無法追蹤這個私人信息瞭。

可見,數字貨幣其實在背後運用瞭先進的技術,幫我們解決掉當下現金的短板與難題,這就是科技時代的一種“紅利”,包括技術上實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降低人為幹預成本等等。

因此,在未來大規模的物聯網時代,機器也需要貨幣(合約),跟人類貨幣適當隔離。法定貨幣和數字貨幣不完全取代,但數字貨幣將大規模擴容,隻待物聯網應用落地!二、當下推廣的央行數字貨幣,會讓用戶拋棄第三方支付嗎?

說實在的,除瞭現金,很多人還一直都在憂慮支付寶和支付龍頭地位不保。

按理說,從技術角度看,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去中介化”點對點交易,隻要商戶和消費者都開通瞭央行數字貨幣錢包,兩個錢包地址之間就可以直接交易,既沒有移動支付什麼事,也沒有銀行什麼事。可是,央行發行數字貨幣自然不想真正“去中介化”,采取的仍是“央行——金融機構——用戶”的雙層運營機制,用戶在金融機構開戶,不直接與央行發生業務關系。

那麼,這個問題來瞭,央行數字貨幣雙層運營,而第三方支付則是三層結構:央行——銀行——(銀聯/網聯)——第三方支付——用戶。也就是說,央行數字貨幣,明確表態需要銀行賬戶,還需要第三方支付賬戶嗎?

當然,理論上是不需要的,就像沒有第三方支付時,支付轉賬交易也照常運行一樣。就現有清結算體系而言,第三方支付屬於體驗層面提升,也是錦上添花,一直都不是必需品,就央行數字貨幣也是如此,沒有第三方支付,不會有實質影響。

但是,央行數字貨幣是個新戰場,用戶習慣從零培養,現在來看,銀行APP率先試點,先發優勢不在第三方支付這裡。當然,我們也不必過度誇大這種影響。

站在用戶角度,央行數字貨幣與現金、銀行卡餘額並無本質區別,其嘗鮮屬性能吸引少數追求變化的年輕群體,要被大眾普遍接受,卻是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在這個漫長過程中,銀行APP率先試點帶來的先發優勢微不足道。最後,第三方支付崛起,並非監管機構有意推動或金融體系自發孕育的產物,而是市場需求自我催生的變革創新。既然是契合市場需求而生,用戶習慣成為第三方支付最大的護城河,隻要它們用戶體驗不滑坡,第三方支付就有生命力。

歸根結底,支付的競爭,一直是場景和體驗的競爭,無關乎數字貨幣是不是用來替代之說的。

總之,因為我們人類正在逐漸進入數字世界,這裡的本質是,自然界的信息計算太過耗費能量,人類把自然信息數字化,計算效能大幅提高,而數字世界的價值需要流通,因此就誕生瞭數字貨幣。在這個過程目前看來是不可逆的,隻要人有進取心。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