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被賣到國外,娶白人美女生下7個孩子,後繁衍成“中國村”

他好心為兩名外國士兵指路,卻被拐賣至異國他鄉、賣身為仆。他在國外努力工作、賺錢贖身,娶瞭白人美女、生瞭七個孩子,卻始終沒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最終他的傢族竟然在異國他鄉形成瞭一個中國村……

出外遊玩,遭遇拐賣

20世紀初的北方,12歲的張青山在外玩耍,卻沒想到,這次遊玩改變瞭他的人生。途中,張青山遇到瞭兩個迷路的蘇聯士兵,當時中國剛剛經歷瞭八國聯軍侵華的災難,在國內遇到外國士兵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兩名士兵稍微懂一點中文,用不太準確的漢語要求張青山為他們指路

蘇聯士兵嘴上說著“請帶路”,卻一直沒有放下手中的槍。張青山有些害怕他們,但最後還是出於善良同意為蘇聯士兵帶路,登上瞭他們的馬車。

兩名士兵在張青山的指引下,駕駛馬車一路向北。路途很長,張青山忍不住打起瞭瞌睡,其中的一名士兵遞給瞭他一條毯子,心思單純的張青山覺得他們都是好人,就放心大膽地蓋上毯子睡覺瞭。

張青山醒來的時候,發現他已經離自己的傢鄉很遠很遠瞭,他掙紮著要下車,卻遭到瞭蘇聯士兵的阻攔。蘇聯士兵說,這裡很遠、他回不去瞭。張青山冷靜下來,心想自己的確不認識回傢的路,下瞭車自己在荒山野地裡也是死路一條,隻能跟著這兩個蘇聯士兵走瞭。

中國少年流落異國他鄉

馬車行駛過中俄邊境後並沒有停下,而是繼續向西行駛,原來這兩名蘇聯士兵的國傢並不是沙俄,而是摩爾多瓦——一個內陸小國,地處東歐,位置在現在的烏克蘭和羅馬尼亞之間。

兩個摩爾多瓦士兵把張青山帶回瞭自己的國傢,他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成為瞭俘虜。不久後,張青山就被兩名士兵賣給瞭當地的一傢富人傢庭做仆人

年僅12歲的張青山沒辦法回傢,也不知道回傢的路,隻能留在異國他鄉幹活。由於年齡尚小,而且語言不通,張青山隻能做些簡單的粗活。萬幸的是,買下張青山的那戶人傢還算善良,並沒有虐待他。

張青山在主人傢的待遇還算不錯,偶爾有新衣服穿、每天都能吃飽飯,甚至還有工資可以領,比當時國內內憂外患、顛沛流離的生活要好很多。

但張青山的心裡始終隻有兩個字——回傢。為瞭能找到回傢的路,他開始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字,並省吃儉用、將自己的所有工資都攢瞭起來,留作以後贖身和路費所用。

邂逅愛情,他選擇留在外國

十二歲的張青山沒有想到,他會在異國他鄉邂逅自己的真愛。當時和張青山一起做工的人中有一名白人女孩,她雖然是本地人,但是父母雙亡,隻能給富人傢做仆人謀求生計。

當時富人傢的賣身仆人隻有張青山一人,白人女孩非常同情他,在張青山剛到摩爾多瓦時對他格外照顧,不但經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還教他當地的語言。久而久之,張青山漸漸喜歡上瞭這個女孩

無依無靠的二人同病相憐,在張青山的追求下,他與這個白人女孩成為瞭戀人,思想傳統的張青山更加想帶著自己的戀人回國。他攢下瞭一筆錢後,將自己想要回傢的願望告訴瞭白人女孩,並提出帶她回去見見自己的父母的想法。

但是白人女孩拒絕瞭張青山的邀請,她不願意離開生活多年的地方、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而且當時中國局勢動蕩,白人女孩也勸張青山不要回去,這動搖瞭張青山回國的決心

在國外多年,張青山一直沒有與傢人聯絡上。擺在他面前的,一邊是親密的戀人、安穩的生活,一邊是不知是否安在的父母、朝不保夕的生活,張青山猶豫瞭很久,最終還是決定留在瞭摩爾多瓦

娶外國妻子,他仍是中國人

決定留在摩爾多瓦後,張青山更加努力工作瞭,他身上有著中國人與生俱來的責任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給自己和戀人一個未來。終於,在他十八歲時,他用自己六年的積蓄為自己贖瞭身。

恢復自由身後張青山也沒有停止工作,他不畏艱苦,每天勤勞地工作。漸漸地,整個小鎮的人都認識瞭這個不怕苦、不怕累的中國青年,張青山也結識瞭不少外國朋友。

終於,張青山攢夠瞭結婚的錢,在朋友們的祝福下,他娶瞭白人女孩為妻。但張青山始終沒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婚後他經常教自己的妻子、孩子說漢語,並為她講述自己在中國時的見聞、趣事,夫妻相處的非常融洽。

張青山的愛國之情不僅體現在與妻兒的相處,他每次自我介紹時都會先用中文說一遍,然後告訴對方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他還依靠著記憶寫下瞭自己傢的族譜,並一直傳承瞭下去,雖然這種行為在現在看來非常封建、傳統,但對於生活在清末的張青山來說無疑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

他的後代創建瞭“中國村”

在國外生活瞭許多年,張青山已經漸漸習慣瞭當地的生活,對兒時生活在國內的記憶也漸漸模糊瞭。但他仍是熱切關註著國內的形勢,始終在瞭解著國內的情況。

張青山心中明白,歸鄉路途遙遠,已經成傢立業的他永遠也不能回到祖國、回到故鄉瞭,他漸漸放棄瞭回國的想法。但張青山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他希望他的子孫後代都是中國人,希望孩子們能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張青山和自己的妻子一共生下瞭七個兒女,張青山將自己記憶中的、瞭解到的中華文化全部告訴瞭孩子們,並始終用中華文化教育著他們。他的孩子們雖從未到過中國,卻也始終堅信自己是中國人。

1968年,古稀之齡的張青山去世瞭,他始終沒有離開過摩爾多瓦,也沒有如願回到自己的傢鄉再看一眼。張青山的後代為他舉辦瞭中式的葬禮,實現瞭他最後的心願。

雖然張青山沒有再次回到祖國,但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影響瞭他的每一個後代。他的傢族隨著時間的增長,逐漸壯大,最終形成瞭200多人的大傢族,甚至形成瞭自己的村落。這個村落被摩爾多瓦人叫做“盧卡謝鳥加”,而他的後代們更喜歡稱這個他們生活的村落為“青石村”

青石村中生活的都是張青山的後代與他們的配偶,雖然經過幾代通婚,村人們的外貌上已經看不出來中國人的特征,但村民們都要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他們仍然相信自己是中國人。

他對後人的教育影響深遠

摩爾多瓦的面積隻有三萬多平方米,人口也隻有三百多萬,僅僅相當於中國一個不大的市,青石村自然對摩爾多瓦人產生瞭不小的影響

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脫離瞭俄國的控制、建立瞭共和國,隨後就和當時尚未強大的中國建立瞭外交關系。張青山的故事也是這時才被中國大使館的人得知,並漸漸傳回瞭中國。

也正是摩爾多瓦和中國建交後,青石村的張青山後人才有機會帶著祖先的遺願,“回”到中國看一眼。他們雖然相貌上與我們有些不同,但他們都相信自己與我們一樣、都是中國人。而每當有中國人到訪青石村,他們也會熱情地歡迎同胞。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