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瘋魔化, 苦瞭年輕人

文 | 錦鯉財經

顯然,我們永遠都無法猜到下一個令年輕人“不瘋魔,不成活”的領域會在何方。走過炒鞋暴富的神話時代,也目睹過盲盒催生的畸形消費潮流,但外界的不解與哂笑並沒能加築年輕人的理性神經。因此,當他們頻繁徘徊於基金與股市,便恰好給這個本就動蕩的圈子平添瞭一絲不確定性。

基金圈真正意義上的變異要從飯圈文化湧入開始說起,這是從年前就老生常談的話題,但當各位基金經理在社交網絡中被迫“出道”時,整個圈子就在年輕人的簇擁下,逐漸朝著病態化方向駛去。

Mob研究院數據顯示,僅在2020年上半年,中國新增基民突破2000萬,其中約一半是30歲以下的90後。這個數字具體能帶來多大的價值無從可知,那些初出茅廬的95後、00後真的懂投資理財嗎?事實多半令人啼笑皆非,在支付寶上,有人不知基金贖回要收費,有人對著基金經理指手畫腳,甚至有人大肆嘲笑巴菲特的年收益率僅為20%。

並不是危言聳聽,環顧四周,年輕人買基金的熱情從追星基金經理人過渡到“反哺”短視頻網紅,小紅書不種口紅改種基金,微博“新手買基金”話題有6383w的閱讀量。投資狂歡的背後,不由得讓人懷疑是無數看不見的手在推波助瀾。

這屆在基金圈裡瘋狂活躍的年輕人,正被各方勢力當做韭菜盡情收割。當基金瘋魔化,沒有一個年輕人無辜。

基金為何與年輕人頻“來電”?

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外界熱衷於談論有關年輕人的一切,資本喜歡迎合年輕人的市場,被種種泡沫綁架的消費主義成為經久不衰的話題。近來幾年,盲盒、球鞋、潮玩、漢服、電競……無數燒錢項目不僅掏空年輕人的錢包,更進一步形成偽精致的消費陷阱,喂養出超前消費的價值觀。

根據尼爾森發佈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18歲到29歲的年輕人中,零負債的比例僅占13.4%。換句話說,相比於經濟平穩的中年群體,過度追求消費升級的年輕人更有理財需求。艾瑞咨詢的調查也印證瞭這一點:資金管理能讓90後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買單。

從本質上來看,各種方式的理財其實是消費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當前認知與未來需求的結合。去年受疫情影響,多少人處在“坐吃山空”的狀態,更關鍵的是,基金股票等理財方式隨著互聯網層層往下滲透,與年輕人的接觸路徑趨於多元化。

不可否認,基金銷售渠道的下沉側面拉動瞭年輕人跑步入場。數據顯示,早在2015年,我國生活理財移動APP的市場規模就高達83684.7億元,其中基金類占比過半,2014年有14傢第三方支付機構獲準為基金公司提供相應服務。

如今,支付寶與微信兩大支付巨頭更將理財觀念無限放大,各種買基金的紅包返現與活動,是其加速走向基金小白的助推。

不僅如此,微博,知乎、豆瓣、B站、小紅書等年輕人聚集的社區氛圍漸濃,甚至擴大到整個網紅群體的輻射范圍,成為內容輸出者牟利的跳板,無論是不是財經領域,隻要有流量就能趁機造勢。

收益是基金小白心中的白月光與朱砂痣,每一套沒有具體依據的說辭都能使他們蠢蠢欲動。當然,我們無法過分苛責當前整個大環境對理財的追逐,但正如巴菲特所言“永遠不要碰能力之外的投資”。

可事實卻是,年輕人在大環境的侵染下對基金有種盲目與被動接受的傾向,甚至就連最基礎的信息獲取與知識學習都被有心人用商業化的方式所控制。於是,我們悲哀地發現,並不是年輕人對未來有瞭基礎規劃,更多的是誘惑在異變與升級。

值得註意的是,根據QuestMobile對三線及以下城市的90後人群調查顯示,其收入普遍在6000元以下,月平均收入約3938元,其中2000元以下占比為36.6%,2001-4000元占比為20.5%。2018年國傢統計局的一個數據顯示,中國月收入超過5000的人占比僅有16%。

這兩組數據耐人尋味,一面是基金圈瘋狂納新,另一面是年輕人的資產不盡如人意。鐮刀揮舞下,將是韭菜們投資理性的崩盤與無奈。

基金圈不需要年輕人?

時至今日,基金圈儼然成瞭年輕人的社交狂歡角,就連支付寶下都誕生瞭新基民自發組成的線上相親大會,各種熱梗與神評論頻頻出圈,馬雲為此被網友調侃變相實現瞭多年的社交夢。

實際上,表面上的熱鬧並不代表什麼。根據調查,基金個人投資者依舊以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年人為主,年齡在30歲到40歲,稅後年收入在15萬以上的投資者占多數;41%的投資者投資經驗在5年以上,入局低於1年的新手僅占26%。

另一方面,CBNData曾調研發現,年輕人偏愛活期與短線產品。與之相矛盾的是,螞蟻財富在2020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基金投資者的實際盈虧與平均持有時間呈正相關,持有5年以上的盈利概率近80%。

當下很多理財類APP隻展現近三年的曲線,但回顧過去這些年,優秀的基金都是長期復利的。2020年,白酒、醫藥、創業板都不約而同地進入結構性牛市,不少新入場的基金小白在短期間嘗到甜頭,也間接決定瞭基金接下來的爆火處境。也正因如此,當年後跌得“跌媽不認”時,各大基金交流群裡割肉與加倉的人紛紛相看兩厭。

有一點需要註意,基金公司歷來以規模論英雄,銷售渠道的重要性要遠大於基金投研能力。在這種前提下,年輕人將明星基金經理奉為圭臬的偶像化行為,從某種角度給瞭基金公司制造爆款基金的空子。

以廣發基金為例,自劉格菘成為圈內知名的明星經理人後,廣發基金在半年內連續發行瞭4隻新基金,且全部是劉格菘管理。

年輕勢力的一舉一動,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激起資本千層浪,各個賽道、各個領域隻要有年輕群體在狂歡,那麼利益便會無孔不入。同花順數據統計,自1月19日起至月底,包括易方達在內的34傢基金公司,共有81隻基金產品即將開始募集。

值得註意的是,爆款基金看似光明,實則不然。很多APP首推的基金是因為它們不斷在上漲,但新手買入時很有可能已近最高位。而一旦基金規模過大,操作限制因素也會增多,這也是很多資深基金玩傢會刻意避開爆款的關鍵所在。

不難看出,無論是資產實力還是投資能力,年輕人在基金圈裡的地位都微不足道,將基金經理偶像化的前衛動作更是令一眾老投資者幾欲吐血,直呼“烏煙瘴氣”,可基金圈真的不需要年輕人嗎?細究下來並非肯定。

互聯網時代的造富神話本就催生瞭年輕人對財富的過度占有欲,而各方勢力在無限利用這種心理。過去70年,美國散戶比例從93%下降到瞭11%,中國正好相反,A股的成交量近90%由散戶貢獻,這其中年輕人占比不可小覷。畢竟,沒有那些不諳世事的年輕人,韭菜地裡難免荒蕪。

韭菜泛濫VS人才缺口

2月25日,“基金從業資格考試報名”借著風向登上微博熱搜,截止目前為止,話題閱讀量高達3224.4萬。盡管沒有具體數據來證明這場考試的規模,但翻看社交平臺的反應,報名官網瀕臨癱瘓,有些網友自嘲報名比考試更困難。

從炒鞋到盲盒、漢服到JK,年輕勢力催生的熱潮總是生生不息,市場領域橫向變遷的同時,唯有韭菜規模隻增不減。但有意思的是,基金不同於其他行業,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是行業對人才需求的急性增長。

尤其金融領域天然有極大的監管力度與嚴密的合規制度,能達標的基金從業人員往往在數量與質量上都供不應求。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各位明星基金經理人在年輕人的助推下強勢出圈,主流輿論漸漸將註意力從基金轉移到經理人身上。

此前,有媒體就基金經理們的年齡大做文章,直言這場投資PK像是走進瞭某娛樂選秀節目。據悉,美國基金經理的平均年齡在54.9歲,中國則為39歲,對比華爾街的論資排輩,國內的基金人才的確傾向年輕化過渡。

這並沒有牽扯到所謂的年齡的鄙視鏈,畢竟在幾位頂流之中任職超過15年的隻有一位,其餘的均在10年以下。

實際上,基金經理年輕化歸根到底是對人才缺口的折射。統計數據顯示,正常的成熟市場背景下,培養一個基金經理大約需要10年時間,而今這個數字在需求不斷加劇中變成5年甚至更短。有傳言稱國內基金經理最小入行年限僅為0.02年。

隨著90後或者00後普遍湧入職場,各行各業的整體就業趨勢呈現年輕化發展,創業市場也趁機掀起一陣浪潮。職場年輕態本身沒有什麼值得探討的,但對於基金圈來說,年齡可能意味著很多關鍵因素。

比如有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市場周期、比如經歷過幾次市場牛熊轉換、比如對風險有沒有足夠的深度認識……這重重擔憂使得基民對年輕的基金經理有天然的刻板印象。

顯然,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消除這種年齡鄙視鏈,隻能警惕人才缺口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