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之“殤”?月入6萬,卸掉淘寶,依然買不起房,婚後無奈分居

今天看到某個博主發瞭這樣一條消息:一對香港的90後,為瞭買房,雙雙剪掉信用卡,卸載淘寶等購物軟件,連理發都自己動手,平時從不在外吃喝,上班也自己帶飯。即便如此,月收入合計6萬、存款接近50萬的他們,隻能在香港稍好一些的地段購買1套室內面積隻有20多平、房齡已達40年的老房子。還要背上將近400萬的房貸,過這種節省到極致的日子很多年。

這還是屬於幸運的。有些年輕人選擇結婚後分居兩地,各自住著原來單位宿舍或隻能一個人棲身的租來的小房間,隻會偶爾到酒店匯合體驗新婚生活。

當然,談論房價的高低,委實沒有意義,這已是既定現實。何況,房價並不會完全按照年輕人的財富和收入來調整。

那麼,是不是不該過早買房呢?

華為掌門任正非也曾認為,年輕人不要過早買房,一旦背負高昂的房貸,這種巨大的壓力雖然也是一種動力,但卻可能縛手縛腳,失去瞭創造力與追逐夢想的信念。

但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每一個年輕人都能實現職場與收入的夢想,也並不是每一個年輕人背上房貸之後就會患得患失。

與其討論租房合適還是買房合適,該不該過早買房這樣的話題,不如思考:婚姻、買房與職業之間的關系。

接下來,我聊得內容可能會有些刺耳,但又十分現實。

婚姻是什麼?

婚姻就是男女雙方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建立的長期契約關系。婚姻泛指適齡男女按照婚姻法在經濟生活、精神物質等方面的自願結合,並取得法律、倫理、醫學、政治等層面的認可,雙方共同生產生活並組成傢庭的一種社會現象。

這是詞條給出的關於“婚姻”的解釋。

而我們通常對“婚姻”的理解是,兩個人因為愛情、共同價值觀走到瞭一起,並組成瞭傢庭。我們把孩子稱為“愛情的結晶”,並從此白頭到老。

這兩種理解都沒有錯,但愛情並不能高屋建瓴,建立在虛無縹緲的感情之上。對於大部分傢庭而言,愛情是戀愛階段不可或缺,卻不能永遠保鮮,尤其是到瞭持傢階段,柴米油鹽、以車房為代表的生活條件、孩子出生、戶口學籍、擇校養育等等,才會是傢庭的主旋律。這時候,感情是粘合劑,但優質的生活才是大環境。粘合劑再牢,大環境不優異帶來的風吹日曬,也會出現破損。

有時候即便不想爭名逐利,認為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尤其在有瞭孩子之後,也難免會出現焦慮,身邊環境也會不由自主驅動著想要尋求改變。

因此,結婚其實更是一門夫妻共同經營的“生意”,是兩人制公司的合夥經營。

買房與婚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經常有這樣一種現象,男大當婚時,才會想起要買房、非要房價漲得恨天高時才想起買房。但實際這種思維是不夠正確的。買房在目前,已經不單單隻是“婚房”的作用,更應該是一種理財的學科。早買房、正確的買房、瞭解房地產市場與房價構成因素,包括房票的合理使用,應該是每個傢庭的必修課之一。

如果說購買婚房隻是對結婚這一件事負責,除非傢庭足夠富有,根本無需考慮房價高與低。否則就要考慮房子其實是屬於一個傢庭對自我、對所在城市甚至國傢的一種投資,買房實際上是豐富傢庭資產結構的一種手段。

雖然在目前,再通過買房暴富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但在過去,很多人很多傢庭通過買房,獲得瞭財富的增長,甚至實現瞭財富自由。近日,華為某員工在離職前夕,在內部群作瞭分享,他是如何從一個手上隻有2萬也敢買房,慢慢慢慢實現目前手握7套房的心路歷程。在未來,隻要選擇正確的城市與地段,買房依然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

結婚,是另一種形式的“杠桿”

開頭故事中的90後小夫妻,雖然兩個人節衣縮食才能勉強買上一套房,但別忽視瞭,如果他們各自選擇不結婚,那麼根本連這樣一套房都買不瞭。

要知道,按照香港、深圳這些發達城市的房價發展進程,即便過幾年苦日子,總有一天他們會得到很大的回報。

所以,對於婚姻而言,我們要理解的是,這實際上是兩個傢庭資產的整合。各自比之前多瞭一倍的存款,也就是多瞭一倍的首付款,多瞭一倍的買房資格。

既然是合夥經營,那麼如果將傢庭財富不斷實現上升就是夫妻倆的使命。一方的資產原本隻夠一套房的首付,兩方的資產就夠兩套房的首付。婚前各自購買,就不會浪費各自的房票。現在很多夫妻結瞭婚再離婚,就是為瞭一張房票。所以,房票是有價值的,不應該浪費掉,而是要合理利用。

下一段內容,不另起標題瞭,直接說。

在戀愛過程裡,顏值、彼此欣賞是愛情的必需品。但需要說明的是,除非你日後完全不需要為生活煩惱,那麼結婚最好是連同對方傢世、資源都考慮進去。白手起傢的夫妻依然會有,小醜鴨變白天鵝也依然會有,隻是能不能遇上呢?

當然,真愛也依然需要。如果選擇瞭共同奮鬥,寧願比別人多付出一倍,那就認認真真去付出,案例中的90後小夫妻其實是很好的榜樣。退一步講,買瞭房大不瞭先不住,自己租個更便宜的房子,把自己房子租出去幾年用租金抵消部分房貸。

這並不算年輕人之“殤”,為瞭買房情願過更苦的日子,但在堅持中學會理財,總有一天會得到時間的認可與證明。

關註我,你收獲。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