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 中國忙著造專利、搞研發, 美國卻在混日子

(觀察者網 訊)“中國在大量創造專利,投入科研,而美國在混日子。”

3月2日,美國佈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威廉·加爾斯頓(William Galston)在《華爾街日報》上撰寫文章,肯定中國科研投入和成果的同時,警告美國也應加大科研投入,否則就將“為時已晚”。

加爾斯頓寫下這篇文章的背後,是中國近期國際專利申請量、自然科學年均論文超越美國,排名世界第一。此外,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已從2015年的1.42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預計2.4萬億元左右,助推中國科技進步。

加爾斯頓在文章開頭對比瞭中美兩國的幾則科技新聞。美國方面采取的是“遏制戰略”:特朗普時期,阻止荷蘭制造的半導體制造設備出售給中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拜登政府將延續這種戰略,與盟國合作,打造“科技聯盟”,計劃未來幾十年在國防和經濟的重要領域保持西方的技術優勢。

與之相比的是,中國采取的是“自我研發”的路線。近年來,中國在信息技術、機器人、航空航天、高科技船舶和生物制藥等領域內,已經投入數千億美元。

就此,加爾斯頓得出結論:美國(科研)停滯不前。就在2001年,美國每年在研發上的投資超過中國3000億美元。但根據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國2020年的科研投資首次超過美國。過去20年裡,中國的研發在經濟中所占的份額增長瞭兩倍多。

當然,還有其他跡象表明美國的科研正在下滑。例如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被授予學士學位的人數翻瞭四倍多,現在已經超過瞭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盡管美國繼續授予更多的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但差距已顯著縮小。

20年前,美國研究人員在科學和工程領域發表的同行評議文章是中國同行的四倍。20年前,中國獲得的專利還不到2萬項,但到2018年已超過40萬項,比美國每年獲得的專利超過10萬項。

中國在科研領域的巨大投入為經濟崛起持續作出貢獻。2007年,美國在全球財富500強中的公司數量是中國的6倍。但到2018年,中國上榜公司的數量已經接近美國。

對此,加爾斯頓總結說:“美國可以減緩中國獲取外國技術和制造能力的努力,但美國不能阻止中國實行國內政策,包括對產業的支持,正是這些政策推動瞭中國的崛起。雖然‘科技聯盟’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但它們不能取代美國在國內的努力。如果美國不提高它的水平,它將失去世界領先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地位。

隨後他在文章中建議稱,拜登政府應該在接下來的4年裡增加每年1000億美元的科研投入,這一數字約占美國總國內生產總值的0.5%。增加的資金中,很大部分應用於基礎研究,因為這是私營企業最不可能進行的投資。

同時,美國應該增加對攻讀高級STEM(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領域學生的支持。為改善公立學校在這些領域的教學,增加攻讀STEM學位的本科生數量,政府應該每年向美國公民提供1萬個全額獎學金,以換取他們承諾畢業後5年內在公立學校繼續教授STEM課程。

文章的最後,加爾斯頓評論說:“近幾十年來,美國未能對國傢的未來進行投資。現在,美國必須在為時已晚之前做得更好。”

過去幾年內,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指標也屢屢傳來捷報

當地時間3月2日,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佈最新報告。報告稱,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通過世界產權組織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仍保持續增長。2019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通過產權組織提交國際專利申請最大來源國後,2020年中國繼續領跑全球專利申請量。

另外,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和《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去年8月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和學術政策研究所7日發佈報告稱,中國在科研領域的大力投資和在研究人員培養方面的不懈努力促進瞭中國科研的發展: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進一步彰顯瞭中國在科研領域日益重要的地位。

2月26日,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十三五”以來中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實現瞭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變化,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5年的1.42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預計2.4萬億元左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比2015年增長近一倍,2020年預計超過1500億元。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會超過60%,實現預期目標;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