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持倉股都是公開的,買基金不直接去買股票是不是很蠢的行為?

春節後基金凈值出現大規模下跌,不少明星基金成為重災區,甚至涉及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包括張坤、劉彥春等等。

沒想到,剛剛經歷完牛年開門紅的驚喜,過山車的感覺就隨之而至。於是,有很多基友都在說:反正基金持倉都是公開的,整支基金漲幅總是比不過重倉那幾個股票的漲幅,與其看好哪支基金,不如直接去買重倉的那支股票,豈不是更好的選擇嗎?一、現象解讀:找出一批優秀基金經理的共同重倉,持有這些股票更具有確定性?

為瞭驗證,我特意將一批基金經理的優秀基金輸入搜索後,結果就能得到這些基金組合的重倉股數據如下:

如此說來,一批優秀基金經理的共同重倉,想必比你單隻更具有確定性。這個思路,咋一聽還真有些值得借鑒之處。事實真的如此嗎?

舉個例子,2020年的冠軍基金是農銀匯理,漲幅達到160%左右,我發現它的重倉股是寧德時代,一年漲幅就達到230%,可見直接買基金持倉股就比買基金漲幅更大。

其實,單純買一隻基金的重倉股,肯定是不可行的,但在一定條件下操作,完全沒問題,因為我就這麼玩過,也踩過坑的。就像這支農銀匯理趙詣,旗下三隻基金之所以能獲前三名,那是因為這三隻基金都超配瞭新能源汽車板塊的股票。可是,投資風格會決定一隻基金不可能每年都獲得冠軍基金的。

在投資風格上,我把基金經理風格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均衡配置不同行業的基金經理;一類是超配某一個行業的基金經理,它們各有什麼優勢呢?如果是超配某一行業的冠軍基金,一般都是在某一年超配某一個行業,而剛好這個行業在當年漲幅非常好,基金踩在節拍上。

比如2020年農銀匯理踩中新能源,而2019年冠軍基金經理廣發劉格崧,也是三隻基金排名前三,都是踩中科技賽道。

可見,每一個行業的漲幅,不可能每一年都是漲得最好的,何況冠軍基金經理一般每隔1到2年就會換人的。

如果是均衡配置的基金經理,這種一般會把持倉股票分配到自己熟悉的4到8個行業,因為分散均衡配置,也就不可能獲得冠軍基金稱號。當然,厲害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也有可能每年排名都在前1/4,長期投資下來,年化復合收益率就能變得非常高。

可見,這會是大概率是一年好,一年壞,甚至一直都比較平庸的,跑不贏大盤,因為你不知道哪隻基金,哪個行業的漲幅最好。二、原因解析:這種簡單按照基金經理持倉買股票對絕大數人是不可行的

很多人看基金十大權重持倉,就去買權重股的股票,隻是他們對於股票根本就一無所知,不懂基金可以抄作業,但不懂股票還去抄作業這真的就是愚蠢的做法。因為這種簡單按照基金經理持倉買股票對絕大數人是不可行的,具體原因如下:

1、後視鏡效應:滯後的持倉報告

我們要知道,雖然公募基金公司會定期發佈報告,但基金重倉股公佈會存在“時間差”。

通常情況下,一年要出6次定期報告,包含4次季報、1次半年報和1次年報。季報會在每個季度結束的15個工作日內公佈,也就是4月、7月、10月和1月,裡面會有截至到季度末的前10大重倉股。可是,每年8月31日之前,公募基金會公佈中期報告會,披露的是截至6月30日的全部持倉;而每年3月31日之前,則會公佈年度報告,披露過去一年全部持倉明細。

而且,很多公募基金都會卡在最後一天公佈,從而導致報告具備一定程度的滯後性。

2、被低估的風險:基金經理很少調倉並不意味著不調倉

有時候,基金經理可能早已完成瞭佈局或調倉,而此時報告參考性質便沒有那麼強瞭。反正正確的能讓你賺錢,但隻要有一點錯誤就足以令你虧錢。何況基金作為一籃子股票,組合的意義在於規避黑天鵝事件的風險,單吊一隻股票是有可能賺大錢,但同樣虧大錢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從資產組合配置角度出發,投資者在關註基金重倉股時,往往都會忽略基金經理的組合配置,分散風險的理念。也就是說,他們忽視瞭除瞭報告時間會有滯後性外,基金十大重倉股通常隻占整體倉位的50%左右,剩下持倉部分是未知的。

這就意味著,盡管公佈的前10大重倉股占比較大,但並不表示排序靠後的個股就不重要瞭,它們同樣是基金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專業機構團隊對於操作的邏輯和承擔風險的能力都有自己的把控體系,如果你不能深入理解產業和公司邏輯,把握好進場時機和成本控制,單純“抄作業”必然不盡如人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些白酒龍頭股,可能從報告中你得到瞭買什麼的正確信息。但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卻毫無頭緒。而且單隻股票對於個人心態要求真不低,你準備好瞭嗎?

3、失控的情緒:對抗市場情緒,一直都是反人性的

對股票有深度瞭解的人都知道:買什麼在投資三要素裡隻是最簡單的問題。何時買和賣,才是投資能不能賺錢的核心問題。

比如去年春節過後,美股一個月內出現4次熔斷。現在回過頭來看,可謂是“黃金坑”,但有多少個人投資者買瞭股票呢?相反,在2020年6月股票和基金持續走出一波大行情後,入場的人一波接著一波。

可見,對抗市場情緒,一直都是反人性的。個人投資者孤立無援,隻能倚靠身邊的信息做決策,依葫蘆畫瓢別人的做法,在高點買入,低點賣出,最終罵罵咧咧散場。

投資是一件看似門檻很低,實則專業度要求極高的行業。一名優秀的基金經理至少要經過5到6年的行業研究和實戰錘煉,才算基本能在投資行業站住腳。加上投資非常考驗心性,心理磨練都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都是比常人更能抵禦恐懼和掌控貪婪的情緒。

三、規避“抄作業”:投資最大的認知障礙,就是沒劃清自己的能力圈

其實,人的惰性都是刻在骨子裡的,在這點上,從我們小時候就愛抄作業都能看出來的。抄作業就是指人在沒有經過或隻經過一部分自我思考的情況下,然後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作業信息,並直接記錄在自己作業上的一種行為。

同理投資,總有很多的個人投資者,都憧憬去股市廝殺一番,實現暴富的夢想。由於不懂股票或懶得研究,隻能通過曲線救國的辦法,即由於基金持倉是公開的,所以看好哪個基金,直接去買他持倉的股票。“抄作業”方式看似很有邏輯,可深思過後,投資要是這麼簡單,那不是誰都能賺錢,哪裡還會有人虧錢呢?

這就是涉及到每個人的能力邊界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

比如說一個拿著GoPro去滑雪的B站後浪UP主,就是不能理解茅臺憑什麼會漲;一個面包店裡的烘焙師傅,就是看不懂醫學圖像和雲計算有啥盈利模式。

要知道,基金經理是全天花時間研究行業和個股的,哪怕公開持倉,為什麼選這個股,行業前景如何,為什麼不選同行競爭對手,該看不懂的人還是看不懂。怎麼盲目跟?基金經理一季度公佈一次持倉,有誰敢買一個看不懂的股票超過3個月的呢?可見,投資最大的認知障礙,就是沒劃清自己的能力圈,盲目在能力圈外冒險,還覺得自己的能力和運氣都超過平均水平。

基金經理確實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是他們接觸資訊和分析行業個股都比絕大多數的散戶要全面而深入,所以選擇一個好的基金經理,正是用別人的專業彌補自己的認知短板。

總之,我們要敢於承認自己資金預算有限、能力存在邊界、情緒易被幹擾,通過基金投資反而是一種智慧的決策。畢竟社會分工本來就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個人投資者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和豐富的經驗,建議還是買一隻信得過的基金吧。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