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備胎的告白,都是自殺式的。

單戀的表白都是自殺式的,是不說出來會難受死的那種。

燭光晚餐、鮮花香檳、動人情話,告白氣氛拉到最滿,還是會在對方接花後面露的尷尬前潰敗。

我早就勸說朋友,他不過是對方魚塘的一條魚,沒必要認真對待,沒必要非拿到答案不可,不僅心傷還難堪。

他卻不,覺得自己欠那個女生一場告白,也欠自己一場有儀式感的告別

所以千萬別跟戀愛中(單戀也算)的人講道理,都沒腦子的。

情人節那晚,我估摸著他告白結束後發瞭信息關心,他過瞭很久才回復我:

“被拒絕的第一想法,居然是松瞭一口氣,終於不用再浪費時間瞭。”

我絲毫沒有懷疑過他對那個女生的喜歡,但是也能理解他所說的“松瞭口氣”。

因為喜歡是真的,曖昧不清的痛苦也是真的。

對方不喜歡自己這件事,朋友早就略知一二。

例如女生跟他出去吃飯的時候,會拿著手機回復其他人的微信笑出聲;又例如偶爾遊戲上線會看到女生跟另外的男生組隊….

朋友經常自嘲“我好像一條魚哦”,但這並不影響他繼續陷進這種溺水的感覺裡。

原來“渣不渣”這個標準在喜歡的人面前真的毫不重要。

半夜的一通電話就跑去給女生送藥,隔三差五地就給她送禮物…這些事情還是經常發生。

朋友好像每時每刻都在“人格分裂”,有時清醒,有時又放任自己沉溺。

所以當他告訴我他打算去表白的時候,我反而覺得他想開瞭。

如果要說一開始還有30%的把握,那麼當他帶著人形玩偶熊和大束玫瑰花出現在女生傢樓下的時候,成功率就隻剩下10%。

情人節、禮物、玫瑰、餐廳訂位,這些元素拼湊到一起,想得出一個“對方要表白”的結論並不難,所以女生稍微尷尬的表情,背後的意味也就特別明顯瞭。

我吐槽瞭一句這種表白方式也太土瞭吧,他反而苦笑瞭一聲:

“對啊,所以我才會心存僥幸,或許她隻是不喜歡這樣的方式,而不是不喜歡我呢?”

最後還是沒能等到故事的反轉,女生的沉默和朋友的反復追問早已宣告瞭這場告白的狼狽收場。

有時候“不回答”也是一種回答,但心存僥幸的人總是要聽到一句“不喜歡”才肯罷休。

也是那時候我意識到,鄭重地被拒絕一次,對他來說或許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無論是身邊的人說的“她不喜歡你”,還是自己心裡隱約的“備胎感”,都隻是參考意見。

“畫上句號”這個儀式,一定要是對方來做才算數。

一個人向你表白,就等於把所有的選擇權都交給瞭你。

他能做的事,隻有默默等待回應。當你拒絕的時候,選擇權才重新回到他手裡:

第一,他可以繼續死皮賴臉地喜歡你。

第二,他可以停止這一切。

選擇從這一秒開始終止對你的喜歡,看似瀟灑地離開,用時間或者新歡去忘掉你,嘗試去喜歡另一個人。

療傷的過程雖長,但也總比等瞭很久換來一場“空歡喜”要更體面。

現在喜歡一個人,就好像在玩眼色遊戲。

即使聊瞭幾千條微信記錄,看過幾十場電影,做過更多事情,兩個人距離“戀人”的身份還是很遠。

是真心還是單純的消遣,沒人能說個準確。

不清不楚的關系太折磨人,最怕兩個人把曖昧的話說盡瞭,以為可以切入正題的時候,對方才開口說“不好意思 ,隻是大冒險而已”。

我也遇到過喜歡的男生,也曾經沉浸在一段模糊的關系裡,有時快樂有時痛苦。

在不幹擾彼此的情況下,表白就是我最後的決斷瞭。

也是那時候我才理解的,不需要把“說喜歡”當成一件多麼丟臉的事情。

有些人眼中的表白,僅僅是想要爭取一個選擇權而已。

就像我告訴那個男生的話一樣,我說:

“拒絕我也沒有關系的。

如果你不喜歡我,我會試著不再喜歡你。”

無論如何,我要一個答案。

我不害怕自己面對“失去一個喜歡的人”的結果,我隻怕自己決定不瞭如何安置這份感情。

所以,給個痛快吧。

要不要繼續喜歡你,我想自己選擇。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