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男星當“逃兵”入美籍,被韓國封殺不得回國,今在我國撈金

當逃兵,無論在哪個國傢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韓國偶像劉承俊為瞭逃避服軍役,放棄自己的國籍,背叛自己的國傢,他之後的人生又該何去何從?

韓國民眾請願封殺劉承俊:此生不得入境

每個韓國男子成年後都會面臨服兵役兩年的情況,從某種層面來說這很公平。但是對於藝人來說,兩年的沉寂意味著什麼?他們很可能被人遺忘,一代新人換舊人,兩年可以發生太多的事情瞭。

90年代末韓國最火的偶像劉承俊,年僅25歲,就已被稱為韓國音樂界的傳奇。他的專輯每經發售,很快就會被民眾搶購一空,創作的歌曲更是常年霸占金曲榜首。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劉承俊會以這樣的方式跌下神壇。

當“劉承俊為瞭逃避服兵役更改國籍”的新聞被爆瞭出來以後,韓國民眾震驚瞭,他們不能想象自己一直崇拜的偶像竟然“背叛國傢”。所謂愛有多深,恨便有多深。韓國民眾當即請願韓國政府封殺劉承俊,並且限制他永遠不能進入韓國境內。

劉承俊沒有想到民眾的反應這麼大。在這之前,他在接受軍隊體檢以後,一邊宣告大眾自己會去服兵役,一邊暗地裡托關系修改自己的國籍。他覺得以自己被觀眾喜愛的程度,不會有什麼大麻煩的。

他才25歲,不能將自己的事業的黃金期浪費在服兵役上。

但是他沒有明白一個事實:國傢面前無偶像。

作為偶像,他的職責便是給所有人做好表率,這樣為瞭自己的利益而選擇背叛國傢的行為是所有人都不恥的。既然享受瞭大眾給他帶來福利,也要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一個連自己國傢都可以輕易放棄的人,那麼他嘴裡常勸誡別人愛國的話到底有幾分真呢?
被封殺並且被限制入境的劉承俊到底何去何從呢?

他的演藝事業是否如他當初設想的那樣如意呢?

跌下神壇的巨星,該何去何從?

在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劉承俊當即出來道歉,訴說著自己的不得已,他希望韓國民眾能夠原諒他的過錯。不過在這過程中他始終是用自己“美籍韓人”的身份去道歉,韓國民眾更是憤怒。劉承俊知道,自己在韓國的演藝事業是徹底毀瞭。

劉承俊很是後悔,折瞭夫人又賠兵。因為不得入境韓國,他又來到美國發展,可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劉承俊隻得處處碰壁。就這樣兜兜轉轉十幾年,劉承俊快40歲瞭,心灰意冷的他選擇來到中國發展。

劉承俊早年間和中國藝人有來往,還是有不少中國藝人和導演願意幫助他在中國發展。在這之後,他在中國出瞭幾張專輯,但都反響平平,後來他又轉戰影視圈,居然得到瞭不少業界的好評。自此之後的幾年裡,劉承俊就專攻電影方面。

不過關於劉承俊的負面新聞還是有不少國人瞭解到的,像這樣不愛自己國傢的人來到中國撈金,自然是有大部分人不同意的。當時有不少網友在網上抵制劉承俊的電影,並且提議封殺劉承俊,不讓他在中國撈金。

不過這件事還是不瞭瞭之,劉承俊沒有在中國做什麼損害中國人民的事,中國自然是不可能封殺他的。

劉承俊自然也是知道網上這些風風雨雨的,不過他已經44歲瞭,為瞭更好地生活下去,他選擇低調的在中國撈金。

這些年關於他的消息也是越來越少瞭,隻知道他和當初的高中同學結婚瞭,並且在兩年前生下瞭二胎。

劉承俊本就傢庭優渥,就算不在演藝圈發展,他也可以衣食無憂地過一輩子。不過就算他如今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人們也不能忘記他當初輕易放棄國籍的模樣。

國傢面前無偶像,中國不是劣跡明星的避難所

事實上,像劉承俊這樣的劣跡明星在自己國傢待不下去後,選擇來到中國發展的明星不在少數。因為現在的網絡門檻太低,有不少網友缺乏是非觀,無腦支持這些劣跡明星,這樣的行為隻會讓更多的“垃圾”誤以為中國會成為他們的避難所。

國傢面前無偶像。那些外籍劣跡明星能在中國混得風生水起,還是多虧中國粉絲的“功勞”。

有不少心智不成熟的粉絲在他們的偶像進入軍隊服兵役以後,擔心自傢的偶像吃不飽穿不暖,紛紛集資為自傢偶像寄去各種物資。可是這些人有沒有想過,是誰在保護國人?是誰為國人創造瞭如今的太平盛世?是這些偶像嗎?

當然不是。是軍人,是國傢。有人看過關於邊防軍人的紀錄片嗎?裡面的邊防軍人各個被惡劣的環境折磨著,他們的臉被凍的通紅,他們的手被凍的早已看不出原來的模樣。有沒有粉絲想過他們,甚至為他們寄去物資呢?

像劉承俊這樣的藝人,自然也有少部分中國人粉的,他們面對大眾給出的說法是:他被韓國拋棄,隻有中國收留他,他是一個喜愛中國的人,值得大眾粉他。

這樣的言論自然是站不住腳的,當初是他自己拋棄國籍在先的,他連自己生他養他的國傢都不愛,居然還有人覺得他喜愛中國?中國的包容性強,劉承俊選擇留在中國,隻是因為中國對他來說是一個極好的避難所。

有網友假設如果韓國選擇原諒劉承俊,就現在中韓關系的處境來說,劉承俊會不會轉頭就辱罵中國?大部分人猜想的是會,但是不管會不會,有句話說得好:“一次不忠,終生無用”。

“不要問國傢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傢做什麼”。愛國是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既然享受著祖國給你的福利,那麼也要有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準備。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