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瓦罐”何以在“鐵罐堆”中壯大?說說普魯士的崛起之道

普魯士從公國升為王國時,是一個基礎十分薄弱的小國,所以列強們嘲笑它、戲弄它,說它是“鐵罐堆中的一隻。可以想象,一隻瓦鐵罐堆中意味什麼?那就是隨時被碰碎!這就是1701年普魯士王國建國時所面臨的惡劣地緣環境。那麼,面對隨時可能國破傢亡危險窘境的普魯士是靠什麼崛起的呢?答案隻有四個字:軍國主義。

十九世紀德意志還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傢。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一個無實、一盤散沙式的諸侯聯,最多時聯邦上千個邦國組成

而經過“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摧殘的德意志,更是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徹底衰落。戰後,德意志仍然沒有逃過四分五裂、諸侯林立、國不像國、傢不像傢松散聯邦的命運

法國瑞典作為三十年戰爭勝利者,保護著德意志各邦內政和外交上的獨立,也就是說各邦有權利歐洲國傢簽定條約。為此,德意志的分裂局面繼續延續這時的德意志境內360個獨立的邦國和1500個半獨立的領地。

可以想象,星羅棋佈的邦國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雖然得可憐,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邦國的君主們很把自己當回事,國傢機構專制制度都比較健全,有軍隊,盡管有的隻有十瞭個士兵,但那也叫軍隊

這就是普魯士建國時整個德意志的狀態,各自為戰,各自為政但是普魯士卻與他們不同,不僅社會秩序、中央權威大,而且政府效率、軍隊戰眾所周知,在近代歐洲任何國傢的崛起都要經受血與火的考驗。如何保護自己這隻瓦不被這些鐵罐擠碎?迫使普魯士歷代統治者不得不走強化軍隊建設,保證自己生存發展的道路,即軍國主義道路

在德意志境內奧地利與普魯士是最強大的邦國,都躋身於當時歐洲列強之

但是普魯士堅持軍國主義道路,腓特烈二世1740年即位20多年鐵腕統治軍隊由原先的7萬人增至20萬,接近全國人口10%,軍費開支政府每年全部預算的80%,讓面積在歐第10人口第13普魯士,軍隊卻排到瞭全歐4位。

有人曾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做瞭這樣深刻而又形象的描述:對一般國傢來說,是國傢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傢。可見,普魯士的軍國主義足夠鮮明,這也為後來俾斯麥“鐵血政策”乃至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普魯士原本松散的德意志聯邦中一個小的國傢,貧窮潦倒曾是波蘭附一直以農業為主,工業化英法遠遠甩在後面,而且沒有海岸線基本沒啥海外貿易,被當時的歐洲列強包圍著。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小國,18世紀開始,靠著軍國主義,在不到的時間裡迅速崛起,先躋身於歐洲強國之中,隨後統一德國,成為軍事強國和歐陸霸主,在一戰前工業實力超過瞭英法的總和。

普魯士的崛起,腓特烈二世功不可沒。這位被尊為大帝的人,是歐洲“開明專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甚至音樂方面都有頗深的造詣啟蒙運動重要人物。在鐵腕治下,普魯士的國力迅速升,在很短時間內躍居歐洲列強之列。

腓特烈二世勤於政事、勵精圖治。每天早就起,一直工作到深夜。生活簡樸,樂意著戎裝,要求官員嚴守法律,發現貪污嚴懲不貸。因此,在當時的歐洲,普魯士的官員

腓特烈二世堅持用戰爭解決問題。通過西利西亞戰爭和七年戰爭兩場戰大量土地、人口,增強瞭國力。1772年,又奧地利俄國瓜分波蘭,獲得不少的土地。他還善用外交手段固化戰果。當戰爭達時,馬上對手簽約以確保戰果勢不利時,會馬上毀開始戰爭如此奪取不少地盤,也造就瞭他軍事天才的榮耀,普魯士也成為一個軍事強國。

1861年1月,威廉一世上位後,為瞭統一意志擴軍備不斷擴充常備軍後備部隊和國民預備部隊。這時軍政部長羅恩的舉薦下,俾斯麥1862年從俄國返回柏林被任命為首相,還管內政和外交。

俾斯麥上臺後,決心用鐵與血來實現德意志統一。並制定瞭聯俄、,發動王朝戰爭,把奧地利排除外,由普魯士統一德國的策略1864年發動普丹戰爭,占領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兩個公國。

1866年6月,發動奧戰爭。結果經過七個星期的戰鬥,普軍在薩多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此時的威廉一世將軍們勝利沖昏頭腦,想一鼓作氣直取維也納。俾斯麥則提出這時奧地利同意退出德意志邦聯,放棄霍爾斯坦,承認普魯士為盟主,成立新的北德意志同盟就達到目的

可是,威廉一世固執己見,並以退位相威脅。俾斯麥提醒普王,普軍深入奧境,法國不會坐視不管這是俾斯麥最擔心的事情。他也用辭職要挾。然而,普還是遷就瞭俾斯麥。最終按俾斯麥的意思奧簽訂尼柯爾斯堡停戰協定,後又正式簽訂佈拉格和約。

到瞭1866年8月,北德意志24個邦和3個自由市結同盟,北德意志同盟宣告成立,威廉一世任主席,俾斯麥任首相,從普魯士在德意志的霸地位得以確立。

就這樣,被戲稱為鐵罐堆中的一隻瓦”的普魯士靠著軍國主義道路,在德意志聯邦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有資格和能力統一德意志的王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