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想靠基金「賺錢」,不要忽視這3點

大傢好!開工第一天,休整瞭一個長假回來,工作起來,有沒有覺得格外神清氣爽呢?

今年春節假期,走親訪友的時候,如何投資理財,買什麼基金比較好,成瞭餐桌上被高頻討論的話題。

聽瞭一圈下來後,最大的感受是:理財科普之路,任重道遠呀~

去年市場熱,很多新手一入場就賺到瞭錢,從基民一躍成為“基神”。

踏出賺取被動收入的第一步,當然值得鼓勵。

更重要的是,保持對市場的敬畏,學會識別風險,長期在這個市場裡賺到錢。

01基金投資≠低風險

春節和去年收獲頗豐的親戚們聊瞭聊,發現不少人都有個誤區,就是覺得基金投資的風險小,不心疼虧。

如果這麼理解的話,就有失偏頗瞭。從基金的分類來看,風險從低到高,依次排開。

和買賣個股相比,基金投資的確省心不少,賺錢概率也大大增加。有專業的基金經理選股,並根據市場的漲跌,來調整個股的倉位配比。

細究起來,風險一點也不小,股票基金背後,買的是一籃子個股,隻是因為沒有集中押寶,風險被分散瞭。

但如果遇上某一年A股大跌,部分基金凈值下跌20-30%或是腰斬,也是挺常見的事情。

所以,我們還是要明確一點:用3年不用的長錢,來買股票基金。

02小心被「藏」起來的風險

春節飯桌上,有90後的親戚說,為自己喜歡的基金經理打call,還加入瞭他的粉絲團……

去年基金銷售火爆,很多年輕的朋友把買基金變成一種社交,在極度樂觀中,把基金投資”娛樂化“。

這種氛圍下,投資的風險被大大弱化,甚至掩蓋瞭。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我們容易從很小的、具有偏差的樣本裡得出普遍性的結論,這一心理在投資中尤其容易被放大。

今年賺50%的基金,明年的收益就有希望翻倍……

一旦上漲的泡沫吹起來,就往往忽視瞭事物的本質。

不妨冷靜下來,做個盤點,問問自己:

到底買瞭什麼基金?

用瞭什麼錢買?

準備持有多久?

如果用瞭日常開銷,2、3年內孩子學費、裝修等剛需的錢來買股票類基金,就沒那麼明智瞭。

盡管我們對中國宏觀環境,股票的長期趨勢保持樂觀,但至於接下來2、3年內是漲是跌,這就有點像投硬幣、猜謎語瞭。

我們普通人與其預測,不如——

理性地開啟,不斷完善投資邏輯,並按你的邏輯行動,再驗證、再完善……這樣不斷循環的過程,是難能可貴的。

我們鼓勵用「試一試」的小額資金,邁出投資第一步,但並不是讓大傢一上來就抱著”隨便玩耍“的心態。

如果你做足瞭功課,知己知彼的情況下,拿出1000塊來買基金,那不僅是投入瞭真金白銀,更可貴的是,還有瞭好的投資習慣。

紀律是伴隨終身,讓任何付出都產生復利的重要因素,也是在若幹年後,拉開收益差距的秘訣。

03對「賺多少」有合理預期

另外,對於風險認知不足的背後,其實是對收益有過高的期待。

去年A股中股票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高達40%,部分基金收益還翻瞭倍。

於是就有朋友開始猜測,今年的收益大概能到多少?30%?50%?

其實,像巴菲特這樣市場上頂尖投資者的長期年化收益率也不過在20%左右。

這10年來,國內A股的股票基金的平均年化回報為15%不到。

從這兩組數據就可以看出,去年的市場有多瘋狂,長期來看,這樣高的賺錢效應,大概率上並不可連續實現。

用客觀信息對收益有合理預期,也能進一步讓我們對風險有警覺,對持續的高收益少一分妄念,多一份持有的理性。

最後,想和大傢說,基金投資是一件長期的事,重要的並不僅僅是短期賺多少錢,而是我們具備瞭多少賺錢的實力。

如果是稀裡糊塗“躺贏”瞭,那麼靠運氣賺的錢也容易虧回去。

充分認識到被情緒隱藏起來的風險,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而賺錢,是否有實力能長期賺錢,才是更有價值的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