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2月14日,現代社會諸多情人節之一。除卻七夕外,這應該是個較廣為人知的情人節瞭(因為我隻知道這麼兩三個……咳咳)。這個來自西方的情人節,由巧克力、玫瑰花、戀人間的呢喃低語糅合而成——是帶著天使祝願的,粘稠而甜蜜的暖春空氣的味道。不論它的淵源是否是紀念教徒瓦倫丁,它的習俗是不是透過門縫看外面的單身男女來決定自己今年是否桃花盛開,我們今天來聊點不太一樣的:戀愛與愛。

(什麼你沒有對象?啊那沒關系瞭。)

關於戀愛與愛,你的理解是什麼?

大概會有的答案是:戀愛,就是兩個人相互喜歡相互扶持共同進步balabala……哦這沒有什麼問題——那麼你認為愛情如何產生的呢?你希望擁有一段戀愛關系嗎?你想如何獲得呢?

咳。為什麼這麼像某感情訪談類節目……(我明明超正經der)

很早很早之前就出現瞭一個詞叫做“網戀”,指的是以網絡維系的兩個人建立起戀愛關系。因為現代的年輕人類構建親密關系的困難程度堪比不讓他們熬夜打遊戲刷劇,但大傢又渴望有人理解、有人陪伴,所以應運而生一些APP專門為大眾搭建這樣一個“網戀”的平臺,供給對應人群。至於會不會“愛上”“奔現”,以至於後面的什麼諸多步驟,就不是APP的管轄范圍瞭。現在這樣的軟件不少【廣告位招租】,但是真的能走到一起去的,多嗎?

太少瞭。別杠說“有就不等於零”,逛瞭這麼久,你脫單瞭嗎?(被打)那麼我們就來說最普適的狀況:發出自己的基本情況、要求對象的基本要求,然後願者上鉤,然後逢年過節嚎自己又雙叒叕寡寡寡。這種宛若逛超市的模式,在你已經構劃好“理想型”的時候,能“選”到自己心儀的“商品”的概率就已經低到不行瞭,更何況是雙向選擇。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合理,我總覺得現在的網戀和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愛情的自然發起,就像是冰雪消融、萬物復蘇,潛在的,宛如暗流一般默默滋潤、生長、發芽。當我對對方有所求,我就不是愛他——而是依賴。“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我給予你,而非我所求你。”所以伴侶的出現,不該是我規定瞭什麼樣子性格。但這種“來而不定”的感情自古就被認定是存瞭隱患的。《詩經》中的第一首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本來是一首愛情詩,卻硬是被儒傢學者們解釋為歌頌“後妃之德”。古人的做法是有婚姻而無愛情。

“古人之所以壓抑和遮蔽愛情,其理由應該是,愛情是最能攪亂心神的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一個年輕人非常容易陷人愛情中而不能自拔,學業功名全然不顧,甚至某些帝王連江山也不顧,而被愛情所左右。”所謂 “不見可欲”,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不見那些可以引起想法的東西,也就不會產生那些想法瞭。自欺欺人也好——總歸是從古至今,愛情生發出來的力量非你我意志可控。

艾希裡-費洛姆的《愛的藝術》有一段話,我摘抄下來,記在這裡:

“愛主要不是種對某個特殊人的關系; 它是種態度,一種決定一個人對整個世界而不是對某個愛的“對象”的關系的性格傾向。……大多數人認為愛是由對象構成的,而不是由愛的能力構成的。事實上,他們甚至相信,他們隻有除瞭愛那個“被愛的”人之外不再愛任何人,才能證明他們愛的強烈。我們前面已提到這種相同的謬論。因為人們看不到愛是一種活動、 一種精神力量,才相信全部需要僅僅是找到合適的對象–而後所有的一切都將自然產生。這種態度類似一個想畫畫而又不去學習這門藝術的人一-這 人宣稱他非等到那個合適的景物不可,認為一旦發現瞭 合適的景物,他就可以畫出傑作來。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對另個人說“我愛你”,我就一定能夠說:“我因為你而愛每個人,我通過你而愛這個世界,我由於你而愛我自己。”

而對於這個情人節,如果你已經有瞭愛的人,就在你瞭解瞭你的愛之後更愛他(她),好好生活,期盼疫情後的春暖花開;如果你尚未戀愛,也請莫要著急,投入你的工作和學習,學習愛是什麼,也是走在與之相會的路上。

(所以情人節寫稿子的隻有單身狗吧(哭泣)。)

文字來源:柯男青葉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艫韽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