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BBC破綻百出的涉疆報道, 究竟有多離譜?

[環球時報記者 范凌志 劉欣 黃蘭嵐 陳莎莎]英國廣播公司(BBC)本月2日一篇有關中國的報道,用一個讓人瞠目的“結論”,再次突破西方對華抹黑的底線。該報道宣稱“中國新疆‘再教育營’中的婦女遭到系統性強奸和酷刑”,接著一些西方媒體迅速跟進炒作。不過,《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該報道的“主人公”之前曾多次接受西方媒體采訪,其說法明顯前後矛盾,且近六個月裡,BBC的涉疆報道有約3/4並未署名,如此操作不符合其“國際知名媒體”的定位。《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相關學者認為,在涉華議題上,BBC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新聞媒體,而是成瞭對中國進行系統意識形態攻擊的工具。

不止一名受訪者的所謂“現場描述”前後矛盾

BBC這篇報道的采訪對象是幾名自稱曾在新疆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簡稱“教培中心”)目睹“性侵”的女性以及一名“警衛”。其中一名“主人公”吐爾遜娜依(音譯)繪聲繪色地講述她“目睹”和“親身經歷”的“毆打”“性侵”“電擊”等細節。該文章顯示,吐爾遜娜依曾跟丈夫一起在哈薩克斯坦生活,後來她返回新疆時被沒收護照,2018年進入教培中心,當年年底結業。此後護照被退還的吐爾遜娜依前往哈薩克斯坦,然後在反華組織“維吾爾人權項目”支持下逃往美國,目前正在申請留在美國。

《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實際上,這並非吐爾遜娜依第一次接受西方媒體采訪。美國獨立政治博客網站“阿拉巴馬之月”2月4日刊文列出瞭她此前接受西方媒體采訪時與本次采訪明顯不一致的地方。在去年2月接受美國媒體BuzzFeed采訪時,她明確說:“我沒有受到毆打和虐待。”而BBC的報道則細致描述瞭一個個“慘絕人寰的景象”。再比如,BuzzFeed的報道中,吐爾遜娜依稱,在教培中心,“警察告訴婦女們摘下項鏈和耳環”;BBC的報道裡,她則聲稱自己“耳環被扯下,導致流血”。“阿拉巴馬之月”網站的文章還提到,吐爾遜娜依在此前的多次采訪中都沒有提到自己“被強奸”,“維吾爾人權項目”在其到達美國後的報告中也未提到,“她對BBC所講內容像是來自粗制濫造的色情劇本”。

也許是出於心虛,BBC在有關報道中稱“不可能完全核實吐爾遜娜依提供的信息”,並將此歸咎於“中國對該國境內記者的嚴格限制”。

BBC另一個采訪對象沙依拉古麗·沙吾提巴依出現瞭同樣的情況。“在最近的采訪中,她聲稱自己在營地中曾見過酷刑和暴力,但在先前的采訪中,她駁斥瞭這種說法。在故事中,她聲稱看到大規模強奸。在較早的采訪中,她堅持認為自己根本沒有看到任何暴力行為。她現在聲稱營地中的被拘留者被迫吃豬肉,但她早些時候稱營地中沒有肉。”“阿拉巴馬之月”網站的文章還稱,沙依拉古麗的身份不斷在“教師”和“被拘禁者”之間變化。

實際上,早在2019年12月,《環球時報》記者就瞭解到沙依拉古麗·沙吾提巴依的真實情況:哈薩克族,2016年4月任伊犁州昭蘇縣察汗烏松鄉中心幼兒園園長,2018年3月因工作不稱職、侵害教師利益騙取績效獎金等問題,被當地教育部門免職,調任伊犁州昭蘇縣察汗烏松鄉小學教師。沙依拉古麗·沙吾提巴依涉嫌詐騙罪,迄今仍有24.9萬元人民幣未追回。她從未在任何教培中心工作過,非法出境前從未被拘押。

“故事發生變化,是因為沙依拉古麗·沙吾提巴依落入瞭一個‘宣傳團體’的手中。”“阿拉巴馬之月”網站的文章說,在瑞典獲得庇護後,沙依拉古麗·沙吾提巴依與美國資助的“東突”組織聯合。這裡的“宣傳組織”實際上指的就是“世維會”“維吾爾人權項目”等。據調查,僅2016年以來,美國國傢民主基金會(NED)為“世維會”提供的資金就達128.4萬美元,此外還為其附屬組織提供瞭數百萬美元額外資金。NED在2018年向“世維會”及其分支提供瞭近66.5萬美元,這一數字在2019年達到96萬美元。這些資金並不完全列在“世維會”的名下,“維吾爾人權項目”所謂“維吾爾人權的宣傳和外聯”“通過藝術互動倡導維吾爾人權”等名目,也分別獲得數目不菲的資金。

據美國調查網站“灰色地帶”此前披露,“維吾爾人權項目”2004年從“美國維吾爾協會”剝離出來,NED是其主要資金來源,在2016年至2019年間,資助金額高達124.47萬美元。

心虛?約3/4涉疆報道未署名

《環球時報》記者檢索發現一個詭異的現象:自去年8月以來的6個多月裡,從炒作“強迫勞動”到最新的“系統性強奸”,BBC發表瞭至少41篇涉疆文章,而其中有30篇沒有署名,這些匿名文字報道通常是來自各種機構或其他媒體報道的二手引用。如此一來,這個自稱“準確、公正”的國際知名媒體,更像是一傢炮制和傳播謠言的匿名網站。

BBC記者沙磊(John Sudworth)和馬修·希爾(Matthew Hill)是該媒體最近僅有的幾篇署名文章的作者。但讀者發現他們捏造瞭大量的假新聞。比如,2020年11月,BBC幾名記者跑到庫車石榴籽服飾有限公司外試圖偷拍,以證明新疆存在“大規模強迫勞動”。撰寫該報道的沙磊大肆渲染自己“多次被警察、當地宣傳官員等阻止拍攝,並不斷被大批不明身份的人駕駛的車輛尾隨”。沙磊及其團隊還發佈在石榴籽公司外與多人發生爭吵的片段,一名中年人用手阻擋鏡頭被說成是“盡管BBC團隊隻是在工廠外的公共道路上拍攝,還是多次遭到不同身份的官員阻攔”。

然而《環球時報》記者采訪被BBC稱為“宣傳官員”的蔣勇後得知,他隻是石榴籽公司後勤安保部部長,他當時不允許沙磊一行的鏡頭直接對著自己,因而發生爭執。蔣勇透露,其中一名記者曾在道歉後承諾其形象不會出現在任何公共平臺上,結果報道發出後,蔣勇用手擋鏡頭的畫面卻被描述成“當地官員阻擋采訪”。

“國傢安全管理的決策體系基礎科學問題研究”課題組成員、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博士後李白楊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大數據顯示,從2018年開始,BBC就開始瞭對新疆教培中心的報道,從那時至今,BBC使用的全是負面詞匯,而且編造謊言、進行抹黑的程度越來越惡毒。

“大數據顯示,近年來西方媒體有組織、系統性地污蔑和抹黑我國治疆政策,在2018年12月30日、2019年11月24日、2021年2月2日先後形成三次集體抹黑高峰。尤其是2月2日BBC關於新疆‘系統性強奸’的報道更是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峰。”李白楊說,首先,BBC的文章發表後,由“五眼聯盟”國傢及印度、日本、法國等國控制的媒體(包括設置在其他國傢或地區的媒體)迅速轉發,緊接著,美國之音、法廣等宣傳機構及境外邪教組織迅速跟進傳播,存在明顯的“抱團抹黑”現象。

在李白楊看來,BBC報道中涉及人物要麼具有濃厚的“反華色彩”,要麼專業或其他背景有明顯漏洞,例如受訪人物鄭國恩是以“反華”著稱的所謂“學者”,背後金主是美國保守派智庫;Rahima Mahmut為“世維會”倫敦分會負責人;文章的撰寫者馬修·希爾是健康和衛生領域記者出身。

學者:它們是用來對中國進行系統意識形態攻擊的工具

“BBC的行為反映瞭這個曾經的專業媒體的衰落。”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董關鵬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BBC作為一傢自詡客觀、真實、準確的媒體,卻屢屢捏造虛假新聞,讓人震驚。他預計,英國將會有更多所謂“國際知名媒體”效仿BBC,用虛假信息來詆毀中國,“媒體背後的利益糾葛讓它們不再客觀”。

“我對你(指BBC等西方媒體)隻有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作為一傢標榜自己是新聞媒體的機構,要能夠確定你報道的是事實,而且這個事實是準確反映真相的事實,而非反映你預設觀點的事實。”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表示,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歐美以BBC為代表的一類媒體是非常特殊的,“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新聞媒體,而是政府的外交政策工具,是用來對中國進行系統意識形態攻擊的工具”。

對於以BBC為首的部分西方媒體長期熱衷於污蔑中國,沈逸表示,不要期望中國通過一定的路徑和方式走近國際舞臺中央時,能獲得構建舞臺的那些國傢承認或公平公正對待,因為少數西方國傢制定國際規則時,目的就是沒有人通過這套規則進入國際舞臺中央,所以中國接近的時候,西方世界對中國崛起的反應是“中國不遵守規則”。“對於一些西方國傢來說,你遵守規則你就不可能發展,你發展瞭就代表你沒遵守規則,所以你一旦崛起瞭,發展越快,你在國際社會上得到的評價就越負面。” 由於BBC頻繁制造涉華假新聞,中國社交媒體上出現瞭要求“取消BBC駐中國記者簽證”“吊銷BBC在華廣播和報道執照”的聲音,但董關鵬並不建議在現階段這樣做。他表示,面對謠言和誹謗,最好的辦法是敞開大門,“不管BBC的涉華報道多麼不可靠,在英國總有人相信,這表明,確實有很多英國受眾對中國知之甚少”。因此,董關鵬建議,中國應鼓勵而不是阻止英國人來,歡迎他們親眼看看一個真實的新疆,“當英國想盡一切辦法限制中國媒體,而中國持續保持開放時,世界就會看到誰更自由”。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