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管管瞭!如果放任這些亂象,綜藝隻會發展成娛樂圈的“毒瘤”

那些堅守底線,從不參加綜藝的演員,除瞭張譯還有誰?

最近張譯的一番言論引發熱議。

他在作客《可凡傾聽》時表示:“我是堅守底線的,我從不參加綜藝。”

大概意識到這句話很得罪人,張譯隨後補充道:“我也想要成為大俗大雅的人,想要娛樂大眾,但我的修為不夠,隻好推掉綜藝邀請。”

演員張譯將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瞭電影和電視劇上,他28歲才憑借《士兵突擊》出道,在演藝圈裡外表並不出眾,就是憑著精湛的演技一步步成為一線大咖。

2020年,張譯一口氣主演瞭《八佰》《金剛川》《一秒鐘》等影片,許多人把這一年稱為“張譯年”,還有影迷打趣地說,張譯和老戲骨之間隻差一個老字瞭。

在事業春風得意的時候,綜藝節目的邀請自然是如雪花般紛至沓來,每一份邀約的報酬都達上千萬瞭,可是張譯卻用“修為不夠”的謙詞一一回絕,這份淡定與堅守,讓人敬佩。

而通過張譯的訪談,我們也能窺探看出“綜藝泛濫”的現象已經變得十分嚴重,明星丟掉本職工作頻繁上綜藝,已經是發傢致富的不二選擇。

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綜藝真的很吸引人。

首先它對資本很有吸引力。

中國的綜藝節目剛剛興起,投入與產出比大概是1:5,資本是鼻子最靈的狗,一聞到肉味立馬撲瞭上來,於是熱錢湧入,綜藝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其次綜藝對明星很有吸引力。

中國有14億人口,但我們能數的上數的明星卻隻有幾百個,和韓國日本相比,人均可消費明星數太少,於是明星就成瞭絕對的稀缺資源。

一邊是洶湧而來的熱錢,一邊是明星自帶的流量,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於是乎,明星上綜藝分分鐘日入鬥金,和辛苦拍戲唱歌比起來,去綜藝節目裡露露臉炒炒CP,賣賣人設就能賺錢,誰不樂意去做呢?

最後綜藝對觀眾極具吸引力。

中國過去的綜藝大概分為兩類。

一類是“聯歡晚會”的衍生物,比如《綜藝大觀》和《快樂大本營》。

一類是選秀,比如《快樂女聲》和《中國好聲音》。

這類綜藝,總體來說還是弘揚正能量,看多瞭觀眾也就膩歪瞭。

可是2013年,《爸爸去哪兒》火瞭,中國綜藝進入瞭真人秀的時代,真人秀最大的特點就是販賣明星隱私,這恰恰是市井小民最津津樂道的話題,於是中國綜藝進入瞭井噴年代。

從2014年算起,短短5年,中國把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綜藝節目形式都買空瞭。

一個節目形式火瞭之後,立馬會有大量跟風節目出現。

綜藝節目噴薄發展的背後暴露瞭三大問題:抄襲成風、節目大量同質化、演員歌手不務正業淪為綜藝咖。

就抄襲來說,《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中國好聲音》…

我們目前看過的幾乎所有火爆的綜藝,幾乎都是外國節目的抄襲作品,從節目的道具、形式到嘉賓的人設都是1:1的復制。

就同質化來說,這些年中國沒拍出什麼好電影,但“表演類”的節目卻大行其道。

這不,《演員請就位2》剛剛結束,《我就是演員3》立馬接上瞭,兩個節目從形式到內容到導師甚至上炒作方式都一樣,許多觀眾傻傻分不清。

搞笑的是,這幫演員導演不做好本職工作,在各種場子裡串場,不用動腦子,找幾個經典的電影片段,模仿著演一遍,然後大談什麼演員的夢想。

拜托,中國從來不缺好演員,缺的是好劇本,這些節目從一堆愛豆和過氣演員裡找演技派從根子上就是錯的,最終一定會淪為明星刷存在感的工具,和節目的初衷背道而馳。

更可怕的是,抄襲類的同質類的綜藝節目這麼多,而明星就那麼幾個,怎麼辦,隻能一個明星同時上幾個節目,用幾張面孔賺幾分錢。

賺錢嘛,不寒磣。

比如李誠儒,剛在《演員請就位2》裡憤然出走,轉身就去《我就是演員3》裡當導師瞭。

不是他不想傲骨,隻是人傢給的實在是太多瞭。

比如大張偉,同時參加瞭《脫口秀大會》《樂隊的夏天》《王牌對王牌》《樂隊的夏天》等節目的錄制,讓人都忘瞭他是歌手瞭。

如果放任這些亂象,綜藝最終不會成長為龐然大物,隻會發展成為娛樂圈的腫瘤,禍害無窮。

對於社會,它隻能是娛樂至死時代的催化劑,輸出的全都是明星的那些傢長裡短,和節目背後下三濫的事情。

對於觀眾,它不去引領觀眾審美,而是一味滿足觀眾的惡趣味,最終也會被觀眾無情拋棄。

而對於頻繁參加綜藝的明星,更是會從根本上損害他們的藝術壽命。

對於演員來說,除瞭需要精湛的演技,減少曝光度,保持神秘感也是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

很多好萊塢演員,他們的電影一下線,你就找不到這個人瞭,等下一部電影宣傳時,他們才出來,就是為瞭給觀眾足夠的神秘感。

可是中國很多演員參加太多的綜藝,已經顯露出很多弊端瞭。

比如孫紅雷,過去扮演黑社會大哥毫無違和感,現在參加完《極限挑戰》後,再看他的大哥造型,分分鐘能笑出聲。

還有他的好友黃渤,過去曾經靠演技服人,這些年也參加瞭很多綜藝,演技停滯不前,演什麼都一個味兒,這兩年已經遭遇口碑反噬瞭。

對於歌手來說,頻繁參加綜藝也不是好事,

你頻繁參加唱歌類的綜藝,就會淪為選秀咖,這非但不能提高你的技藝,還會讓你變得油膩。

比如歌神張學友,有記者問他為啥不參加《歌手》,他一句話懟回去:“那些評委懂什麼?”

而頻繁參加非唱歌類的綜藝,隻會淡化你的歌手標簽。

許嵩就從不參加綜藝,接受采訪時他說不上節目才能做清醒的音樂人。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綜藝本身是無罪的,明星適度參加綜藝賺賺外快也是無可厚非的。

比如富大龍。

富大龍過去從不參加綜藝,但也從沒立過不參加綜藝的flag,更沒有對綜藝泛濫進行過評論,但他最近參加《國傢寶藏》的錄制,他的原因是出於對秦國歷史的喜愛。大龍不僅參加瞭綜藝,還拿瞭通告費,對這樣的行為我們當然支持。

再比如人藝的戲骨何冰。

他本該是個活在夕陽下的藝人,他不會使用電腦,為瞭宣傳電視劇《白鹿原》才開始使用手機微信,可是他表示自己害怕被時代淘汰。

也積極參加瞭幾檔綜藝,其中那段“後浪”演講還引發瞭全網熱議。

對於這樣的“躬身入局者”,我們也是要掌聲鼓勵的。

但凡事都有個度,一旦過瞭這個度,很多好事就會變成壞事,綜藝節目也會淪為資本時代的一個賺錢工具。

張譯是個大器晚成的演員,他之前在劇團一直做場記工作,靠著端茶倒水寫主持詞一步步熬出瞭頭,之後也是憑借一封自薦信主演《士兵突擊》的。

所以說,從底層爬起來的張譯應該是最瞭解人情世故的,可是面對鏡頭他依然勇敢發聲,不怕得罪同行,不怕引起誤解,我想是他作為演員的一份責任感讓他說出瞭這一段看似委婉實則鋒芒畢露的話。

中國需要像張譯這樣純粹的好演員,中國的綜藝亂象也該治一治啦!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