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開原生傢庭對於自身婚姻的投射死結?——跳出死循環

如果你是一個善於發現事物的人,你會發現你身邊有這樣的人:那些小時候遭受父母離婚的孩子,長大後也會經歷不幸的婚姻。即使他們不離婚,也會充滿不和諧。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被父母忽視瞭。當你有瞭自己的孩子,很難給孩子更多的精神關懷,同時,你也會創造自己被忽視的生活。童年被遺棄的孩子(被送走或寄養在別人傢中)長大後往往會感到被遺棄,他們會不自覺地制造被遺棄的事件。

這種人可能會發誓:“沒有父母的生活,不想像父母一樣”。然而,當他們長大後,他們變得越來越像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不自覺地重復父母的生活模式?

李先生最近情緒低落,來找我咨詢,他認為抑鬱的原因是婚姻不幸福,他感到非常沮喪。結婚之初,他還能應付。然而,隨著孩子的到來和傢事的增多,李先生越來越難應付。但真正讓他痛苦的不是這些事情,而是他無法與妻子溝通,妻子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回顧李先生最初的傢庭和成長經歷,我們知道李先生是獨生子女,他小時候父母就離婚瞭。他一直和她媽媽住在一起,她對她期望很高,當他做得夠好的時候,她會很高興的。然而,當他不能滿足媽媽的期望時,他媽媽常常表現出失望,有時甚至批評和指責他。但母親總是強調“我愛你,因為我愛你,所以才對你嚴格要求”。然而,這種愛讓他窒息,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因為他心裡想,如果對母親表達不滿,那他就是個“不孝”的孩子。

當你看到這一切,你應該感到李先生心中的痛苦和沮喪。我也在想為什麼李先生會找一個和他母親相似的女人做他的妻子,因為他“受夠瞭”母親的控制?

熟悉的感覺讓人依戀

童年時期經常發生的事情讓我們感到熟悉,我們很容易接受我們熟悉的事情。即使他是件壞事,或者傷害瞭自己,也不例外。因為熟悉的事物和環境使我們感到安全,而陌生的事物會給我們帶來恐懼和焦慮。因此,我們寧願讓那些事情再次發生,但很難嘗試未知領域。這也解釋瞭為什麼一個人的童年不快樂,長大後很難適應和諧祥和的生活。他可能會不自覺地創造一個麻煩的環境,使生活更加矛盾和問題。

本案的李先生還談過瞭一個生活需要需要他做主,小鳥依人的女孩。但當他和這些女孩在一起時,他並沒有太多的“感覺”。當然,沒有就沒有然後瞭。當他遇到妻子時,他覺得自己找到瞭人生中最好的伴侶。

不難看出李先生在妻子身上找到瞭“媽媽”的感覺,而“媽媽”的感覺也非常熟悉,這讓李先生非常迷戀。

既然我遇到這樣一個感情很強烈的人,你為什麼要堅持離婚?

早年的經歷受到啟發

一方面李先生對妻子有一種“感情”,但隨著生活的深入,他發現自己無法忍受妻子的“控制”。例如,他的妻子總是“命令”他洗碗、做飯、陪孩子等等,雖然這些都是他力所能及的,但他很不舒服。不是他做不瞭這些事,而是他覺得妻子太堅強瞭,一直想“指揮”他,這讓他感覺很不好。其實,妻子的“控制”或“命令”在當下的生活中,為何讓一個成年男人如此反感?這是因為這種情況引起瞭他內心的壓抑和過去與母親的“不愉快的經歷”。這些內化的經驗和感受沒有及時消除,當他遇到類似情況時,出現瞭連鎖反應和集體爆炸。

對幸福的恐懼

面對幸福,我們常常會有一種無意識的恐懼,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我們會進入一個非常放松和自由的狀態。然而,很多不好的經歷可能會在這個時候發生,比如:當你考得不好的時候,你媽媽會罵你。這些消極的情感體驗,比如父母婚姻關系的解除,占據瞭我們的心,排斥瞭我們的幸福。為瞭不受傷害,他們會閉上心扉,不敢與外界接觸。什麼樣的痛苦經歷總是充斥著我們的腦海,讓我們時刻處於焦慮之中,我們不僅僅害怕幸福,我們也不會因為內心的愧疚和羞恥而感到“把幸福推出去”。當有人對我們好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到焦慮和恐慌,因為我們總覺得“我們不值得被愛,不值得這種愛”,“我不好,我什麼都做不好……”這種信念根深蒂固,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在我們的心裡。它阻礙瞭我們的幸福。

如何打破這個循環?

首先,面對你的恐懼,用積極的態度對待過去的經歷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早年生活的創傷,哪裡有人,哪裡就有江湖,這就意味著他們會受到傷害。無論你的生活環境有多好,你都無法避免受到傷害。然而,任何一種負面影響都有兩種結果;

一種是我們無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另一種是讓我們成長得更好。

後果完全取決於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如果我們總是抱著消極的態度,一味地責怪父母,把自己成長的責任推給父母,隻能加深自己的痛苦。所以不要責怪你的父母。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背景,他們經歷過我們可能沒有經歷過的痛苦(把他們放在成長背景中可以幫助你解決很多被壓抑的怨恨)。隻是他們沒有機會學習,成長,愈合傷口。如果你一味地責怪父母,那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

童年經歷不是我們的錯:糾正錯誤的核心信念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我不值得被愛,不值得這份愛”,“我不好,我什麼都做不好”。例如,李先生在妻子指點他做事時,會激活他內心的非理性信念:“我不夠好,隻是我不夠好等”,從而引發潛意識思維:“她想控制我;她拒絕我;她不喜歡我等等。”而無法去思考這是否正確?

當我們有這樣的情緒時,我們能不能多問問自己:真的不夠好嗎?內心的壓抑、委屈、憤怒和委屈真的是眼前的人帶給我們的嗎?我相信很多負面的自我評價都來自對過去經歷的誤讀。當你媽媽因為你太笨而責罵你時,也許她並不否認你是個壞人,或者因為她不愛你,但她認為罵可以激發你的鬥志,讓你變得更好。但也許在那個時候,你把它解釋成“我不好,我很蠢”

目前,很多人無法感知自己內心的感受,無法面對這些“心理陰影”。相反,他們把它們歸咎於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我們會不斷地責備、批評、憤怒等等,把自己的錯誤歸咎於父母和伴侶。然後,我們會不斷地自責、內疚、自我攻擊,變得更加沮喪和絕望。

不要為過去的錯誤付出代價

過去的挫折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他們。我們都知道為什麼生活在沙漠中的胡楊能在如此幹燥炎熱的氣候中生存?因為當胡楊幼苗會不顧一切地紮根,積極吸收養分,以對抗惡劣的氣候環境。人們贊譽胡楊“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楊,一億年的歷史”。

如果胡楊沒有這麼惡劣的環境,又怎麼會有這麼好的美譽?

因此,我們要想成長,打破過去的經驗模式,就必須明白,過去的經驗並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一個人即使早年經歷過很多困難、挫折和悲劇,也不代表他是一個悲慘的人,這不是不可能改變的,如果說生活是一列單程列車,我們在成年前不知道如何掌握方向,但成年後,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掌握自己的方向,為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否則,你就是在逃避責任。

深刻的治愈是可以實現的,因為在悲傷和痛苦之後,你才是真正的自我,需要被自己接受和看到。不是繼續為過去的錯誤付出代價,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打破固有的婚戀模式,過上幸福的生活。


相信每個人在愛情中會遇到不同情感困惑。

100%的人,在老師的指導下都有所收獲。有的挽回瞭愛情,有的邂逅瞭甜蜜的愛情,有的走進瞭婚姻的殿堂。

計劃是我們教的,但愛情是真心的。

所有愛情中的疑難雜癥,老師們都能巧妙的化解。更多自己的情感問題,可以關註後私信老師。

我是傅一,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給在感情泥沼中的你一些幫助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