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華人虎媽感慨:如果中國經濟世界第一,我會重新改回中國國籍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孟母三遷的典故在中國可謂是傢喻戶曉。說的是孟子的母親,為瞭孟子能夠在一個好的環境中學習,屢次搬遷。

為瞭孟子的學習,孟母不惜多次搬遷,不隻是古代的母親為瞭孩子的教育,現在的很多傢庭也是如此。有點傢庭為瞭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不惜“遷”到國外讀書與學習。

在國外有一個紀錄片記錄下這些人的情況,紀錄片的名字叫《英國的華人虎媽》,記錄瞭三位英籍華人母親是如何教育孩子的,那麼真正在國外的華人是怎麼想的呢?

到底是嚴厲的教育還是寬松的教育好呢?雖然不能全面瞭解全部情況,但是通過這三個華人的經典案例,或許可以“管中窺豹”,瞭解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一、三個傢庭的生活

這部2016年的紀錄片記錄瞭三個不同的傢庭,都是記錄不同傢庭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雖然這三個傢庭的背景和出身都各不相同。

但是,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虎媽”和“貓爸”母親對孩子非常嚴厲,父親卻對孩子持放任態度。

三個傢庭的小孩子分別是馬修,六歲的小男孩。南森,十歲的小男孩,和五歲的小女孩朱麗葉。這三個孩子活潑可愛,在記錄片中還是能夠看到他們的童趣與天真。

雖然他們從五歲就開始學習各種知識,課程被排得滿滿當當,但還是能看出來他們還隻是一個孩子,相比於其他能有很多娛樂時間的孩子,雖然真的辛苦,但是童趣與童真依然還在。

他們的媽媽都是非常嚴格的,馬修的媽媽讓馬修時刻不能停歇,即便是剛剛旅行歸來,也要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南森的媽媽讓南森每天練習鋼琴好幾個小時。

南森還要學習課程,為瞭完成任務,常常犧牲掉休息時間,朱麗葉的媽媽已經給朱麗葉安排好瞭未來的工作方向,但是朱麗葉似乎對這項工作並不情願。

而爸爸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旁觀者”或者連“旁觀者”都算不上的角色,即便是不認同這樣的教育方式,也不會對這種方式進行阻止,更多的時候是自己出去把孩子交給母親單獨教育,父親躲出去,幹自己的事情。

這就形成瞭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女人在傢帶孩子,男人外出幹活掙錢養傢。女人這時往往以孩子為中心,一切以孩子發展為中心。

甚至有的海外華人父母感慨:“如果中國經濟第一,我們會考慮改回中國國籍”,父母為瞭孩子的未來與發展付出瞭巨大犧牲也在所不惜。那麼這樣成長的孩子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有的人說這樣孩子壓力太大,對孩子的身心都是一種傷害,孩子應該在快樂的環境之下長大,還有人說孩子是小樹苗,就得在小的時候多扶正,多學習,長不歪,以後後勁才能足。

在現代的科學教育觀念之下,孩子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呢?

二、快樂教育與中國式教育之爭

快樂教育在西方其實是一種教育上的“標準化”,在發達國傢一種是公辦學校,另一種是私立學校,公辦學校是公共福利,學費幾乎免費,學校管理寬松,很多學校都學不到什麼東西,學習非常輕松。

另一種是私立學校,學習環境嚴格,學習緊張,課程表被排得非常滿,各種知識與課程都需要學習,在裡面的孩子非常辛苦,每天都學習到很晚

私立學校管理非常嚴格,當然私立學校也不是誰都能上得起的,基本都是社會精英的孩子在裡面上學。

所謂快樂教育,隻不過是中國人對於西方社會的美好想像,希望隻是通過並不辛苦的學習就能成為“人上人” 其實這是不現實的。

隻不過以前的西方國傢社會福利比較高,身為一個不怎麼有能力的民眾,也可以過得不錯,但是當社會福利低的時候。

這些人就很有可能生存在貧困線以下,而精英階層就會一直精英下去,從而形成瞭鮮明的黨派與階級。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時代。中國政府也得以得到大量人才,中國的科技與技術水平也在人才的不斷發展下,快速進步。

三、爭論的結果

中國有句話叫“過猶不及”,一件事情做得過分就如同做不到是一樣的,一個孩子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德智體美勞”都需要加強與鞏固,更要重視孩子的內心心理發展與身體健康,不能“因噎廢食”,為瞭有個好的“未來”,犧牲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

在日本的很多教育傢也發現,一味地追求“快樂教育”,帶來的後果就是日本孩子的學習能力與競爭力的下降 。

日本的寬松教育針對的是1987年出生的孩子,自2002年推廣的“快樂教育”。日本整個教育中必須學習的內容降低瞭三分之一,同時實行雙休制,進一步減輕瞭負擔。

在實行快樂教育後,日本的孩子學習能力普遍下降瞭一半左右,學習態度也不端正。60%的人在以後的職場中發展不順利。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教育大臣伊麗莎白·查思表示,英國學校應該采取中國式的教學策略,比如增加晚自習,杜絕課堂之間的時間浪費,以提高英國學生在關鍵學科上的學業表現。

從現在來看,現代社會上叱吒風雲的成功人士絕大多數都是名牌大學畢業,中國的比如史玉柱,巨人網絡董事長,是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的,俞敏洪,新東方董事長,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的,李彥宏,百度集團董事長,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畢業的。

國外的精英自不必說,絕大多數都是“常青藤”學校的畢業生。現在看到西方社會有大量的人自己本身沒有過硬的生存技能,需要依靠政府救濟生存。

生存不下去就發動遊行抗議,國傢發點錢或者打砸搶,就消停會,不給錢就繼續鬧。

這也是大量“快樂教育”,出來的後果,不接受足夠的教育沒有基本的學習能力,隻能成為底層的“打工人”,孩子也隻能上公立學校,由此貧困持續“遺傳”。

結語

國外“虎媽”的想法與幾千年前的孟母是一樣的,都是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環境”隻不過現代交通發達,可以跑到國外。

好的環境的確可以塑造人才,但是絕大部分人成為瞭不起的人,都是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說的非常正確。

但父母要起到一個非常正確的引導作用,孩子才能夠去認同瞭解一些事情,隻有父母去做,在時間長的熏陶之下,孩子才能夠成為一個“瞭不起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沒有任何錯誤,但是一定需要掌握好分寸,孩子的心理與身體都是非常敏感與脆弱的。作為大人物應該循循善誘,不能太過強加逼迫,有時候可能適得其反。

中西方教育各有所長,中西方的教育應該更好的取長補短,更好的向社會提供社會需要的人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