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拜登就職為何選這一天?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就職典禮將於1月20日在首都華盛頓舉行。連日來,華盛頓中心地帶的安保措施日趨嚴密。 新華社/美聯

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可謂是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選舉,它似乎在各個有可能出岔子的重要時間節點上,都出瞭岔子。

在1月7日凌晨,國會兩院“排除瞭萬難”認證拜登為當選總統,拜登在1月20日入主白宮總算板上釘釘。

美國東部時間7日凌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確認,拜登贏得306張選舉人票,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新華社發

美國總統大選的時間表每屆不同,但都遵循著美國憲法的規定。比如,選舉日是“11月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二”,而選舉人團投票日則是“12月的第二個星期三後的第一個星期一”。

在這些繞口的規定當中,美國總統就職日的時間簡直是一股清流——選舉次年的1月20日中午12時,總統權力正式移交,雷打不動,即使前任總統拒絕卸任也阻止不瞭。

那麼,為什麼選定1月20日?這一天有何特殊之處?

其實從1798年到1933年,美國的總統就職日並不是現在的1月20日,而是選舉次年的3月4日,也就是選舉日整整4個月後。

喬治·華盛頓就職儀式的油畫。

在出行還靠馬車的當時,4個月並不算是很長的時間。畢竟政府人工完成計票、上報、統計等工作也要耗時許久。除此之外,當選總統需舉傢遷移至首都(當時的美國首都還是紐約,如果當選總統來自西部,那行程可就漫長瞭),組建好內閣成員,再給他們搬到首都的時間。事實上,1798年的首個總統就職日甚至沒能趕在3月4日舉辦,因為那一年的寒冬讓許多國會成員在路上耽擱瞭,所以喬治·華盛頓是在1798年的4月30日才宣誓就職的。

雖然第一次舉行就遇到瞭小插曲,但國會還是決定在憲法中保留選定的3月4日作為總統就職日。這是因為當時許多國會議員信奉基督教,他們認為星期日不應辦理公務,而按照當時的推算,3月4日落在星期日的概率是相鄰日期中最小的。

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點票、通信和出行都變得十分便捷,長達4個月的權力移交過渡期就顯得有些多餘瞭。這其中最常被詬病的,就是被稱為“跛腳鴨總統”或“跛腳鴨政府”的狀況。

正式敗選的特朗普也已成瞭“跛腳鴨總統”。

如果現任總統任期屆滿或是沒能成功當選繼任,那麼在選舉日到下任總統就職前的4個月時間中,他其實處於頗為尷尬的境地——往日爭相拜訪的議員們都急著找工作去瞭,在國會上通過幾條“午夜法案”也沒多大意義。一下子失去瞭政治影響力的現任總統,就像跛腳的鴨子一樣,行動受盡限制。這也是為什麼通常總統特赦會發生在這段時間,因為總統實在是沒別的事可幹瞭。

而“跛腳鴨總統”在美國歷史上曾產生最為嚴重的後果,莫過於被稱為“The Secession Winter(分裂之冬)”的事件。

美利堅聯盟國的海報,旗幟上寫著“上帝拯救南方”。

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勝選,引發美國南部七個蓄奴州在權力過渡期脫離美利堅合眾國,並成立美利堅聯盟國。期間“跛腳鴨總統”佈坎南調解失敗,而林肯尚未有權進行幹預,分裂分子抓住瞭“權力真空期”的機會,拉開瞭美國南北戰爭的帷幕。

南北戰爭後,縮短4個月權力移交過渡期的提議再次被擱置瞭。

真正的改變,發生在1932年的冬天。

1932年的美國,正經歷大蕭條的至暗時刻,全國上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失業率高達25.2%,股市徹底崩塌,因自殺和營養不良導致的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流離失所,在城邊用木板搭起簡易房屋,並憤怒地將這些貧民窟以當時的總統命名為“胡佛村”。

在大多數人民將大蕭條歸咎於胡佛總統的情況下,1932年11月,富蘭克林·羅斯福(小羅斯福)毫無懸念地以472:59的絕對優勢勝出大選,赫伯特·胡佛成為“跛腳鴨總統”。

在人們等待小羅斯福上任的4個月間,美國的社會現狀還在不斷惡化——GDP跌至史上最低水平,工業生產指數較大蕭條前直降47%,某些地區的失業率甚至攀升至80%,各地救濟所前排隊領糧食的人數越來越多……

以胡佛總統命名的貧民窟——“胡佛村”。

過長的權力交接過渡期再也不是穩定和秩序的表現,而變成瞭對普通民眾來說,每一秒都充滿瞭恐懼、擔憂和痛苦的無間地獄。這也終於推動瞭憲法變革,美國國會於1933年1月23日通過憲法第二十條修正案,將總統就職日的日期提前至1月20日。

既然在1798年選定3月4日是為瞭不跟宗教禮拜日沖突,那麼在1933年選定1月20日作為總統就職日,這又是出於什麼考量?

這就要再回到關於選舉人團投票日的繞口規定瞭。

在文章開頭我們提到,按照《美國法典》第三章第7項規定,選舉年的12月中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為選舉人團投票的日子(Monday after the second Wednesday in December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 years is set as the date on which the electors must meet and vote)。

雖然繞口,但舉個例子就好理解瞭。

假設12月1日落在星期五,那麼12月第二個星期三就是12月13日,那選舉人團投票日就是12月13日後的第一個星期一,即為18日(見下圖)。

理解瞭這個繞口的規定後,就能推算出,選舉人團投票日最早發生的情況,就是在當12月1日落在星期三時,這時選舉人團投票日在13日就可舉行(見下圖)。

同理,選舉人團投票日最晚發生的情況,就是當12月1日落在星期四時,這時選舉人團投票日在19日舉行(見下圖)。

也就是說,無論選舉年的12月1日落在星期幾,將1月20日定為就職日,就能保證新任總統在正式確認勝選後,有至少一個月的時間組織內閣和處理其他準備事宜。

由於法案通過時已經是1933年1月23日,因此當年小羅斯福總統仍在3月4日宣誓就職。但在1937年順利連任時,他成為瞭首位在1月20日舉行就職典禮的美國總統。

1937年,富蘭克林·羅斯福成為瞭首位在1月20日宣誓入職的美國總統。

從1937年至今,美國總統都是在1月20日宣誓入職的(若當天是星期日,則延期至周一),2021年即將上任的美國第46任總統拜登也不例外。

但由於美國目前疫情嚴重,今年的就職典禮與往年會大不相同。拜登團隊已經宣佈2021年就職典禮的規模會比往年小很多,宣誓儀式僅邀請國會議員攜一名傢屬參加(約1000人),典禮後巡遊賓夕法尼亞大道的傳統活動也改為“巡遊全美”的線上直播儀式,慶祝舞會也全部取消瞭。

2017年特朗普總統在就職典禮後,攜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巡遊賓夕法尼亞大道。

在美國政界,獲邀參加總統就職典禮以及慶祝舞會是一種非官方的地位象征——離前排越近,從某種程度上就象征著你離新任總統越近。於是政客們和資本傢們每四年必會暗中角力,爭取位置更好的典禮門票,好在日後相見時能炫耀自己在國會山的政治影響力。

雖然今年他們不會有門票票根作為談資,但或許他們還有別的“刷存在感”的機會,因為拜登並沒有因為典禮轉為線上而停止籌募資金。拜登團隊在上個月公佈消息稱,為“線上音樂會”捐贈50萬美元的個人或捐贈100萬美元的公司,可以獲得“就職典禮主席”的稱號,得到“VIP觀影體驗”,並有機會日後與總統會面。

參加拜登線上就職典禮的價格表,其中列明不同價位可相對應獲得與總統的互動,包括有總統電子簽名的合成照片、與總統或第一夫人線上聊天的機會等。

雖然現任總統特朗普2017年的就職典禮現場觀禮人數(約60萬至80萬人 )並未能打破奧巴馬於2009年創下的紀錄(約200萬人),但特朗普卻以高達1億美元的就職典禮募捐總額成功刷新瞭紀錄(幾乎是奧巴馬2009年募捐總額的兩倍)。不知道今年受疫情影響無法舉辦線下典禮的拜登,是否能靠線上音樂會VIP的“打榜熱情”在募捐總額上扳回一城?

今年與眾不同的1月20日,讓我們拭目以待。

【話題研究員】鄒非序 陳梅玉

【統籌】鄭佳欣 鄭幼智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