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回娘傢,公婆睡婚房:花一萬多買的床,閑著可惜

《論語·衛靈公》有雲:“道不同,不相為謀。”說走在不同道路上的人,無法謀劃到一起,志趣不相同的人無法共事。

說白瞭就是兩個人的思想不統一完全沒辦法在一起相處,這和俗話說的“尿不到一個壺裡”是同樣的道理。

也許會有人說三觀不一致的人相互看不慣,見面就要吵架,事實上三觀不一致的人連吵架都吵不到同一個點上。

同一個世界在不同人的眼裡就是不同模樣,有人認為世界是善良的,有人認為世界是邪惡的,這和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自身對外界的理解有著莫大的關系。

誤會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彼此間不能相互理解。

生活中因誤會產生的矛盾不計其數,那些打著“都是為你好”旗號的人,或許在他們心裡真的是想要你好,但所做出來的每一件事,說出口的每一句話對你來說都是傷害。

於是,你怨恨對方無所不在的幹涉,幫不上忙還要添亂,同時,對方亦滿心委屈,明明掏心掏肺,不被感恩也罷還落瞭一身的埋怨。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模式就是保持適當的距離,不逾矩不越界,彼此尊重,如此便好。

婷婷(化名)剛結婚不到一個月就被自己的婆婆氣哭瞭,並不是婆婆待她不好,而是婆婆思想古板,脾氣執拗,她認為的事情別人怎麼解釋都沒用。

吵起架來特別講理,然而這個“理”沒有任何道理,不過是她自己對社會的刻板印象和固有認知。

婆婆是個好人,勤勞節儉,照顧一傢老小的飲食起居,對婷婷也和和氣氣,就有一點不好,那便是她管慣瞭傢務,全傢人在傢裡的事情都要聽她的。

從飲食上吃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再到幾點起床幾點睡覺,這些瑣碎的事都在婆婆的管轄范圍內。

到底年輕人不註重養生還喜歡熬夜,婆婆也不兇,苦口婆心地絮絮叨叨讓婷婷很是頭疼,聽又不想聽,不聽則顯得不禮貌,最重要的是婆婆說的話都是為瞭她身體好,完全無法反駁更不能反抗。

結婚第一天婆婆就把她當親閨女看待瞭,什麼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跟她說,待她也親近。

隻是這種被喜歡的感覺讓她感到壓力巨大,有些喘不過氣。

按照娘傢的風俗,婷婷婚後第三天要回門,她和老公帶著婆婆老早就準備好的禮品一大早就從傢裡出發,開著車回瞭娘傢。

婷婷和老公是自由戀愛,所以兩傢的距離並不近,走趟親戚還要開車上高速,但三天回門是老規矩瞭,哪怕刮風下雨路途千裡也是要回去的。

小兩口單是在路上就跑瞭一上午,緊趕慢趕才趕到中午12點之前到瞭傢,這場回門也算按規矩完成瞭。

既然兩傢離得遠,婷婷又是新嫁出去對婆傢不熟悉,自然是想要在娘傢多住幾天,老公也覺得妻子為瞭自己遠離傢鄉不容易,所以出發的時候就帶瞭換洗衣服。

二人在婷婷娘傢一口氣住瞭一周才踏上返程,原本遠離傢鄉的婷婷心裡就不好受,沒想到回到婆傢發生瞭一件讓她更不好受的事情。

一路奔波,天擦黑才回到傢,婷婷心情不好加上渾身疲乏,飯都沒心情吃就回臥室準備洗漱完直接睡覺。

推開臥室的門後,婷婷的頭都大瞭,回娘傢前疊好的婚床明顯被人翻動過,上面還放著公公的衣服。

已經累到睜不開眼睛的婷婷,一個激靈睜大瞭眼睛,以為自己走錯瞭房間,但房間的其他擺設明明白白告訴她,這就是她的婚房。

她轉頭來到客廳滿臉不耐煩地喊老公,在婆婆奇怪的眼神下老公跟婷婷來到臥室門口,看到床上的衣物後,他趕忙拿瞭出來遞給母親說:“媽,你怎麼把我爸的衣服收到我們屋瞭?”

婆婆倒也不是撒謊的人,直接說:“不是我收進去的,是你爸脫瞭沒拿出來,這不是你們一個星期沒在傢,我跟你爸睡瞭睡你們屋的床,你還別說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貴的就是好。”

婆婆說罷還推瞭推公公:“你說是不是?等過些時間也給咱那屋的舊床換瞭。”

婷婷一句話都沒說,氣得眼圈泛紅,她狠狠地掐瞭老公一把,老公不耐煩地說:“媽!你怎麼能不打招呼就睡我們屋呢,你自己就算瞭,還帶著爸。”說完他給母親使眼色,指瞭指旁邊的婷婷。

按道理說,作為長輩的應該能懂,但婆婆就像完全與世隔絕一樣:“我是你親媽怎麼就不能睡瞭,你小時候總纏著要跟我和你爸一起睡?再說,花一萬多買的床,閑著可惜。”

婷婷見母子倆根本說不清,直接開瞭口:“婆婆,可是你聽說過誰傢公公睡兒媳婦的婚床嗎?”

婆婆明顯已經生氣,開始講道理:“首先,你嫁到傢裡我沒把你當外人看,當的是自己親姑娘,其次,那床是我和你爸一起睡的,睡的時候你們不僅不在床上還不在傢,怎麼就公公睡兒媳婦的床,你這丫頭的思想也太臟瞭。”

原本已經氣得紅瞭眼圈的婷婷,被婆婆這一通“擺理”懟得直接掉眼淚。

婆婆說的每一個字都是事實,聽起來好像還很有道理,自己不僅無法反駁還落瞭個思想臟的批評,任是誰都會被氣哭。

看見她哭的老公馬上沖自己母親吼瞭起來,母子倆吵得不可開交,婆婆念叨著節儉,孝順等思想,老公大概是從小就習慣瞭這些套路,拉著婷婷回瞭臥室,“砰”地一聲關上門。

雖然老公站在她這邊,但一想到自己的婚床被別人睡過,她渾身都泛著膈應,換床是不可能瞭,隻有換瞭床單被罩,即便如此,睡在上面依舊堵心。

遠嫁的婷婷感慨道:碰上這麼個“節儉”又“講理”的婆婆,真是怕瞭。

俗話說:“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兩個人的思想認知若不在同一個層次,那真是各人講各人的道理。

很多時候,並不是誰想找誰的錯,而是各自都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這就導致碰在一起的人誰都不肯低頭,因為認定自己沒錯所以底氣十足不回頭。

《左傳·宣公二年》有雲:“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我們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出處,沒有人能做到從不犯錯,隻是很多人都意識不到自己在犯錯。

節儉是美德沒錯,但節儉也是有前提條件的,若一味地隻是為瞭節儉而節儉,那麼人就沒必要繼續活著瞭,畢竟隻要是活人就要吃飯,想要省下糧食幹脆就別吃。

同理,私人空間和其他的一些禮節亦是如此,誰傢也不會為瞭省,而讓男女混住,更不能為瞭省,放棄私人空間和人格尊嚴。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慮,有些東西省不得,有些節儉不可行。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