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淺析“日久生情”與“一見鐘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供職於耶魯大學的學者、致力於心理學研究的羅伯特·斯滕伯格曾經針對兩性之間的感情提出瞭愛情三角理論,內容大致是這樣的:眾多兩性之間的愛情要素都大概由三種要素組成,三者分別為:激情、親密以及承諾。在此基礎上,所有的感情可以被劃分為六種模式。

激情主導的愛情(Romantic love):激情與親密組成

夥伴模式的愛情(Companionate love):親密與承諾組成

比較愚蠢的愛情(Fatuous love):激情與承諾組成

空洞的愛情(Empty love):僅僅隻有承諾在支撐

有一方會迷戀愛情(Infatuated love):僅有激情

完美的愛情(Consummate love):親密、激情、承諾三者缺一不可

日久生情/一見鐘情

一見鐘情和日久生情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提到的兩個人在一起的方式。以上文當中分析的不同感情類型來看,一見鐘情屬於一種由激情主導的愛情;而日久生情則是一夥伴模式的愛情。

往往在現實當中,日久生情相對而言會更加的持久、牢靠。因為對於夫妻而言,感情是長相廝守,而不僅僅是轟轟烈烈。

然而,在現如今的社會當中,隨著社會以及生活的壓力增加,人們的性格也愈發顯得急躁,在感情方面亦是如此。

很多年輕人會在一時沖動或者是簡單的相處之後就定下終身,很多人會“閃婚”或者是私奔。但是我們知道,很多這樣的感情都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的。很多夫妻會在不久之後爆發各種矛盾,從而走向分手。

除瞭愛情之外,還有一些感情的存在也是要依靠長久的情感類型,比如同學、戰友等等情誼,那麼為什麼這些感情會這樣的親密呢?

這是因為受到這些關系制約的人們往往會經常進行接觸與交往,所以彼此之間的親密程度會很高。

作為常人而言,對於生活當中那些熟悉的人和事,一般都會表現得比較親密;相反,對於那些陌生的人和事則會相對疏遠甚至是有些恐懼。

所以所謂的“一見鐘情”也許隻是個體在某個比較巧合的時間點對於某件事或某個人產生瞭微妙的感覺,細細想來也許會對自己的這種感覺感到後悔。

但是“日久生情”則不然,在這種接觸過程當中,人們會通過長時間的密切地接觸對彼此的性格、內涵等方面產生瞭解,來仔細審視彼此之間的關系。

這兩種情感的形式分別能夠用心理學領域常見的“曝光效應”以及“首因效應”來進行解釋:前者指的是,經常展現出的特性很可能會作為一個人的“標簽”而存在;後者的意思則是第一印象會很大程度影響兩人之後的交往。

人們之間彼此影響

人是一種群體性動物,無論性格如何、遭遇如何,人總是離不開群體生活。除此之外,人的性格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就像是俗話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當你處於一個群體當中時,很多情況下難免會感到有些“身不由己”:身邊的人都這麼做的瞭,假如我不這麼做,會不會顯得我很“不合群”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這種想法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

人們在進行相處時,總是傾向於影響彼此之間的一種“場”,此消彼長之下,對於一些行為的模仿便會產生差異。

在十五年之前的2006年,著名科學雜志《個性與個體差異》就曾經出現過一篇研究報告,報告認為,一對夫妻在共同生活很久之後,無論是長相還是性格和習慣,都會變得更加趨同。這就是所謂的“夫妻相”。這其實就是“日久生情”的作用,其會讓人發生變化。

總的來看,即使想要追求一種“日久生情”的感情,也是應該建立在一定基礎之上的。

首先,這種感情就應該是一種比較牢固的、長久的感情。其次,雙方應該進行盡可能多地感情互通,盡可能多地溝通。

簡而言之,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親情,假如和另一個人有足夠的接觸和瞭解,那麼彼此之間自然會變得愈加密切。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Walster, E. The effect of self-esteem on romantic li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65, 1, 184-197.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