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看到肉欲,是玷污瞭這對美少年

今晚,要安利一部壓箱底的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是的,不用懷疑。

看著海報上的兩位靚仔,你就知道這又是一段青澀、浪漫、唯美的美少年之戀。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

來自中國臺灣、歐美、泰國的三部腐片,無論從片名還是畫風,都像是三胞胎

奈何,不同美少年們的盛世美顏,還是有足夠的動力讓各位嗑糖嗑到上頭。

12月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出資源那天,仿佛gay圈大過年。

其實,不隻是圈內人的狂歡。

這部電影也曾經入圍第15屆大阪亞洲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在今年的金馬獎上,還斬獲瞭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兩項大獎。票房方面也不可小覷。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首部票房突破1億新臺幣大關的LGBT電影,也是臺灣電影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十部LGBT電影中票房最成功的一部。

兩位男主角都是沒什麼名氣的新人演員,長這樣:

一個是去油版楊洋+吳亦凡:

一個認真營業,就是金城武:

畫風突變,就是章宇:

章宇老師:原來小醜竟是我自己

有一說一,實在養眼。

但電影上線後,評分卻一路暴跌。

豆瓣從開分的8.3,跌到瞭今天的7.1。

口碑也有點兩極分化。

好評黨誇得動聽:

“兩位主演強到不行,主題曲更是一絕。”

“跳脫LGBT范疇也是臺灣青春片的優秀典范。”

“這不是讓大傢嗑cp的片子,而是真真切切同志的故事。”

差評黨罵得也狠:

“不要再吃題材紅利瞭。”

“怎麼2020同志的殘酷青春虐戀,還可以拍得那麼過時啊!”

“如果不是為瞭楊洋的顏值,我都無法堅持看完他和金城武大吼大叫的虐戀。”

評分暴跌,完成度不高,但依舊不妨礙蟬主相信它是一部養眼又有料的青春片。

01

苦等9個月

全網都在為這對美少年落淚

故事發生在1987年,當時中國臺灣剛剛解除瞭長達幾十年的戒嚴令。

但社會上的改革之風依然微弱,步入瞭頑固而壓抑的保守主義。

張傢漢

阿漢是維特中學的一名普通學生,人長得高大帥氣,成績卻不怎麼樣。

他被分在差生最多的社會組,極有可能考不上大學。

偏偏阿漢傢裡還有一個專制、蠻橫的父親,和一個成績優異的哥哥。

他便成瞭父親的眼中釘、肉中刺,也是全傢最不受待見的那一個。

除瞭母親疼愛他之外,阿漢跟傢人的相處很不和睦。

王柏德

王柏德的英文名叫Birdy,取自艾倫·帕克1984年的經典作品——《鳥人》。

《鳥人》的男主角也叫Birdy,是個不折不扣的瘋子。他總是渴望能像天空中那些無拘無束的鳥兒一樣,沖破束縛,自由翱翔:

王柏德人如其名,是學校裡出瞭名最不服管教的學生。他會大半夜翻出高墻買宵夜,就算被教官抓到狠狠體罰也不怕。

會在自己遭遇校園霸凌時,像鳥兒一樣揮動著雙臂從高處跳下,就算摔得粉身碎骨也無所謂:

會在合唱團裡帶頭唱“禁曲”,就算被罵得狗血淋頭也不在乎。

他是學校裡的“怪咖”,鋒芒畢露。

阿漢和Birdy就讀的是一所天主教學校,這裡遵循嚴厲的社會風氣,充斥著男子氣概的軍事化管理。

要求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以及學生們對天主教的絕對信仰。

暴虐的教育,把學校裡的男孩們訓練成用暴力彰顯陽剛氣質的男人。

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會對身邊那些“娘炮”、“娘娘腔”、“死同性戀”進行侮辱和踐踏…

阿漢和Birdy,在加拿大神父所掌管的樂團裡相遇。

兩個男孩的性格截然不同,卻在不經意間一眼萬年:

隻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瞭你一眼

他們成瞭最好的“兄弟”。

在食堂裡,眉來眼去:

一起躲在被窩裡偷吃零食,聽對方心跳的聲音。

一起在街頭肆無忌憚地飆車,揮灑著青春的荷爾蒙:

在學校組織的一場旅行中,阿漢跟Birdy的關系變得親密起來。

他們發現彼此間有說不完的話題,他們聊自己最愛聽陳升的音樂,看三毛的書:

一起分享美食,一起唱K。

一起相互依偎著露宿街頭,身上蓋著對方的衣服:

甚至在夜深人靜時潛入一傢空蕩的電影院,偷墻上自己喜歡電影的海報…

這一天,兩個男孩又在街上閑逛。

1988年,臺北街頭已經有瞭平權人士。

一位叫祁傢威的先生,穿著“怪異”。

他舉著一個簡陋的牌子,上面直白而熱烈地寫著:

“結婚是每個人的權利!同性戀不是病!”

毫無意外,祁傢威遭到瞭執法人員的暴力對待。

阿漢和Birdy下意識地想要去幫他,卻並沒有察覺到他們自己就是這少數群體中的一員…

在朝夕相處的點點滴滴中,阿漢在Birdy身上找到瞭久違的溫暖,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動。

他率先向Birdy表達瞭自己的愛意,卻並沒有立刻得到對方的回應。

新學期開始,學校放寬瞭政策,開始招收女生。

一個叫班班的清秀學妹卷入瞭兩個少年中間,這段三角關系變得復雜起來…

Birdy到底撩完就跑的渣男?

還是他也在逃避?

無論哪一種結局,都讓阿漢感到窒息。

他向神父坦白自己對Birdy的感情,但對方卻告訴他:你們之間隻是在乎,不見得是愛。

《聖經》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同性戀是一種“罪惡,都該下地獄…

02

評分暴跌?

看不懂是你埋沒瞭他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評分暴跌,不喜歡的人認為這部電影非常“過時”,“隻是一部徒有外表、劇情沉悶的精美MV”。

尤其是片尾那段兩位男主30年後在異國他鄉重逢的戲,更是飽受詬病:

“楊洋”長大後就成瞭“陳奕迅”?

豆瓣裡,全是對中年版Birdy和大叔腐戀的質疑:

“跳戲。”

“粉紅泡沫破碎的瞬間。”

“這段真的大可不必,毀童年。”

“演員選的失敗瞭,完全不像,完全不一樣。”

中老年CP的戲份,真的完全沒必要嗎?

我不這麼認為。

要拍美少年之戀,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年代。

但導演的野心不止於此,他想通過電影,回顧臺灣同志運動轟轟烈烈的30年。

電影裡那名被捕的“異裝癖”,名叫祁傢威。

是臺灣首位公開出櫃的同志,也是臺灣同志權益運動之父。

1986年,他獨自舉辦記者會,宣告出櫃。

這在當年來說,需要極大的勇氣。

祁傢威說:

“我沒什麼錢,我就在麥當勞辦。麥當勞店長很生氣啊,反正我點瞭20杯果汁付過錢瞭嘛。但是有閃光燈在那邊她就很不爽,希望我以後不要在那邊辦瞭。”

記者會上,他發表瞭《對社會大眾及同性戀者的懇切聲明及呼籲》,內容包括大眾傳播不要刻意醜化同性戀者、同性戀性行為時務必使用保險套…

那一年,臺灣仍在戒嚴。

祁傢威很快被羈押。

他後來回憶道:

“雖失去自由五個多月,卻間接促成瞭隔年的全面解嚴,足堪告慰。”

從1986年至今,他做過防艾義工,參加過無數場同性戀平權活動,請願要求立法同意同性婚姻並因此入獄,提請與同性結婚遭拒後不斷申訴…

30多年裡,祁傢威堅持尋求司法途徑捍衛自己的權益,一直為臺灣的同志運動奔走至今。

2017年5月24日,祁傢威在臺灣司法主管機構官網上看到瞭關於同性婚姻爭議的說明:

“臺灣現行相關規定未保障同性婚姻,要求主管機關在兩年內修改相關規定。若逾期未完成,相同性別兩人可以結婚名義向戶政機關辦理登記。”

“我感覺當場變成瞭一隻鳥,雀躍萬分。”

祁傢威如此描述自己的心情。

祈傢威是一個靈魂人物,串起瞭臺灣同志運動的30年。這30年,也是電影裡讓美少年們蹉跎成中年大叔的30年:

在瞭解電影的背後的這段歷史之後,你才明白它為何會在臺灣、內地都掀起一陣狂熱。

有人說: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臺灣LGBT平權史的裡程碑之作,因為這是一部深深植根於歷史的電影。”

不僅揭露瞭幾十年來臺灣被宣揚的開放下的偽善,也展現瞭同性戀群體所遭受的全方位壓抑。

受害的不隻有男同性戀,更有無數苦不堪言的同妻。

在電影的後半段,中年張傢漢終於聯系上瞭班班。

提起前夫Birdy時,班班說:

“後來我才懂,喜歡一個男生,是與生俱來的。早知道我就不努力瞭,害瞭我一生,也害瞭他。他媽的!”

那些曾經遭遇過時代重創的人,那些被歧視、被抹殺、被欺騙的人,他們的傷口難以結痂。

這便是電影裡所討論的“平權”的意義,不要再讓這種傷痛延續下去。

阿漢和Birdy的故事,在當下的語境裡,似乎“老土”又“過時”。

但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他們的父母,是在嚴厲社會風氣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所以父母對人生的定義,是“活著”。

而阿漢和Birdy,對人生的追求是“自由與愛情”。

在當時,這無疑是一種對社會秩序的極大挑釁。

如今的人們可以堅持取向,打破束縛。

但在那個年代,阿漢和Birdy隻能心不甘情不願地做籠中鳥。

兩人的命運,都帶有一種悲劇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題材很好,隻可惜電影完成度不高。因為火候不夠,消解瞭主題原本的復雜性和深刻性,拍成瞭一部形式大於內容的MV。

03

撕掉“小清新”標簽

是這些年臺灣電影的野心

最後,聊兩句臺灣電影。

在大眾眼裡,臺灣電影一直是“小清新”的代名詞:

而現在,隨著社會的日益多元化發展,臺灣電影賦予瞭純愛片更多的深度和廣度。

尤其是在同志題材、自我認同的探索上,有瞭更豐富的現實意義。

從《孽子》裡渴望自由的禁忌之戀:

到《藍色大門》、《海吉拉》裡女主角們在性取向上的掙紮:

從《女朋友,男朋友》裡,與社會變革交織進行的三角關系:

到《誰先愛上他的》裡,用同妻視角審視同性之愛…

不再隻是為甜而甜,為虐而虐。

臺灣青春片,在日益走向成熟。

這一點,值得內地大批無腦發糖的爛片看齊

2021年瞭,我們為什麼還需要純愛片?

因為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

自我認同與接納,是一個漫長又深刻的過程。

而愛人與被愛的能力,在任何時代都是剛需。

正如《聖經雅歌》中所說:

“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傢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