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任貿易部長提出一項新方案,可替代中國市場,隨後遭嚴厲批評

最近,澳大利亞在與中國的一系列貿易爭端中損失慘重。牛肉、大麥、煤礦等澳大利亞出口的明星產品,因為非法傾銷,檢疫不合格等原因先後遭到打擊,澳大利亞為此頭疼不已。由於短時間內無法解決與中國的貿易爭端,澳大利亞隻能另避蹊徑,將目標轉移到其它國傢市場。

澳新任貿易部長提出一項新方案,用印度替代中國市場

近日,剛剛接替西蒙·伯明翰的澳大利亞新任貿易部長丹·提恩,提出瞭一項新的貿易方案。他主張利用印度市場來代替中國市場,全面加強與印度的貿易關系,以彌補澳大利亞在與中國的貿易爭端中遭受的經濟損失。

然而這一計劃已經提出,立刻遭到瞭澳大利亞工黨的批評,澳大利亞工黨為此還找出瞭一份澳大利亞政府兩年前的報告,報告中提出要與印度加強經貿關系,結果時間已經過去瞭兩年,而澳大利亞依舊沒有與印度在貿易上有任何的進展。而如今與中國貿易受阻,澳大利亞政府竟又拿出瞭這一陳詞濫調,因此受到瞭工黨的嘲諷,工黨認為這完全是臨時抱佛腳的行為。

印度無法取代中國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澳大利亞政府,澳大利亞兩年前再怎麼和印度政府合作,現在澳大利亞的第一大貿易國依舊是中國,這是由澳大利亞的出口結構和中印兩國之間的差異決定的。

中國與印度雖然人口數量幾乎相當,看似都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是實際上兩國之間相差甚遠。雖然兩國人口相近,但是印度的GDP總量僅有中國的五分之一,這意味著印度國內市場遠比中國狹小。

並且中國是一個工業化國傢,第二產業占據GDP總量的三分之一。而印度遠未實現工業化,其經濟結構在發展中國傢中相當另類,印度GDP中占比最大的是第三產業。所以中國對於工業原材料的需求更大,而印度則偏好於工業制成品。但是澳大利亞偏偏最大宗的出口產品都是初級的工業原料,所以印度與中國市場的需求不同,完全無法給澳大利亞提供更多的支持。

此外印度本身是一個以內循環為主的國傢,並不是很熱衷於國際貿易,以焦煤為例2019年印度焦煤進口量比2018年還低瞭0.57%,這也導致瞭印度無法成為合格的中國市場替代品。綜上所述,由於印度與中國的差異性,導致印度根本無法成為中國的替代品,澳大利亞的貿易出口還需依靠中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