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大棒自食苦果?中國“逆勢破局”!亞洲將成世界貿易中心

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今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貿易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受到瞭很大沖擊,貿易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發展受損也直接對多國經濟構成威脅。所幸的是,全球貿易在各國努力幫助下得以重回穩定,避免瞭對經濟更深的傷害。

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貿易在今年還是出現許多波瀾和不確定因素,並深深影響著當下的貿易往來和世界經濟。2020年即將接近尾聲,不妨對今年的貿易歷程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和探討,以便能在錯綜復雜的迷霧中看清全球貿易的前進方向。

疫情沖擊全球貿易,中國先聲奪人:提振世界信心

在疫情大流行前,全球貿易已經受到經濟放緩和以美國為首的國傢發起保護主義的挑戰,最顯而易見的是商品貿易增幅大幅放緩。世界貿易組織曾報告,2019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速僅為1.2%左右,不僅低於2018年3%的增速,還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疫情的出現更是對全球貿易產生進一步沖擊。從亞洲到歐洲,許多國傢開始實施全境封鎖隔離、貨物嚴格檢查、入境限制等措施,無論是服務行業、還是工廠都出現大面積停工停產,全球貿易往來瞬間也近乎中斷。

從疫情率先爆發的中國開始,許多國傢的外貿陸續受到很大影響,尤其西方國傢最為嚴重。據世界貿易組織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貨物貿易量較第一季度下降14.3%,其中歐洲和北美地區跌幅最大。

好在全球陷入與疫情鏖戰之時,和衷共濟、團結協作的理念成為全球的共識。在3月G20領導人舉行特別會議後,G20貿易部長開始瞭密集溝通,就加強貿易投資領域協調合作、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達成一致認識,並采取一系列行動方案恢復全球貿易。

全球進行緊急的貿易磋商,反映瞭由主要經濟體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並沒有受到嚴重動搖,也說明即便全球出現突發狀況,全球貿易秩序在一定條件還是能得到有效維護,而不會像一些早期狹隘的觀點“疫情會使全球化終結”那樣認為。

由於加快恢復經濟的需要、各國放開“封鎖”等原因,全球的商品貿易在第三季度趨於復蘇。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貨物貿易量第三季度實現反彈,環比增長11.6%,這也是本世紀以來發生的最大季度增幅。

在全球貿易復蘇的過程中,中國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年11月,中國出口達2680.7億美元,同比增長21.1%,出口增速創下2018年3月以來新高。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亮眼的外貿成績引發關註。

荷蘭政策貿易局在11月25日的一篇分析指出,在全球貿易的快速復蘇中,中國發揮瞭領頭羊作用。在更多觀點看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反彈,中國將成為全球貿易復蘇的穩定器。

逆全球化趨勢加劇,疫情反彈蒙上陰影

盡管全球貿易貨物出現反彈,但仍然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第三季度全球貨物貿易量仍較去年同期下降5.6%。非但如此,脆弱的全球貿易秩序還不斷受到新的沖擊和不確定因素的挑戰。

哪怕世界出現疫情,美國也沒有放棄對貿易夥伴采取行動。6月,美國對包括歐盟、英國、巴西、印度等10個貿易夥伴實施的數字服務稅發起調查;7月和8月,美國多次阻撓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法官的任命;10月,美國宣佈對越南木材和匯率相關政策發起貿易調查……

這也是全球貿易面臨困局的縮影。據中國貿促會首次發佈的全球經貿摩擦指數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多數月份處於中高位,這說明全球范圍內今年以來的經貿摩擦沖突較多。其中,美國、印度、英國等國多數月份的全球經貿摩擦指數處於高位。

不僅如此,全球貿易還出現許多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英國“脫歐”沸沸揚揚持續四年,與歐盟的脫歐貿易協議談判已經進入最後關頭,然而雙方在漁業、公平競爭環境等方面相持不下。

眼看明年1月1日即將來臨,英國很有可能無協議脫歐。據報道,12月18日英國表示,雙方談判處於“嚴峻形勢”,除非歐盟願意改變其在漁業問題上的立場,否則不太可能達成協議。與此同時,歐盟也發表瞭“達成協議的道路非常狹窄”的想法。

英國和歐盟互為重要貿易夥伴,如果英歐達不成脫歐貿易協定,雙方的經濟都將嚴重受損。僅對英國,無協議脫歐在未來15年就給GDP造成8%的損失。這對國際貿易的穩定將發出不利信號。

不確定的因素還有疫情反彈以及持續的時間。世界貿易組織12月18日表示,近期部分地區疫情反彈可能對今年第四季度貨物貿易造成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全年表現;最近疫苗陸續上市給全球控制疫情帶來曙光,但更多專傢認為,擁有疫苗不意味著抗疫勝利,疫情還可能持續下去。對於全球貿易而言,要想實現可持續的復蘇恐怕也需要很長時間。

自由貿易仍是大勢所趨,區域貿易走向中心位

雖然席卷全球的疫情加劇瞭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的現象,比如美國等國忽視合作抗疫理念,加速推動制造業回歸本國、個別國傢甚至在供應鏈主張排除其他國傢等,但全球還是出現瞭有利於貿易合作的積極因素。

今年3月底,由於個別成員阻撓導致世貿組織上訴機構癱瘓,為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包括歐盟、中國、加拿大、巴西等15個WTO成員密切合作,共同建立“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同時推動解決上訴機構癱瘓問題。這反映瞭各方對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制的信心與支持。

11月15日,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占全球約1/3的經濟體量將有望形成一體化大市場。這一協定的達成,不僅對扭轉該區域因疫情所帶來的貿易投資負面影響意義重大,還說明更多的國傢支持自由貿易、多邊主義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這對全球經濟復蘇帶來瞭新希望。

在RCEP簽署之後,作為2021年的輪值主席國,日本表達瞭希望擴大《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覆蓋范圍想法,而中國也首次釋放瞭考慮參加的信號。可以說,疫情之下,亞洲國傢成為瞭促進全球貿易的積極力量,一致推動瞭亞太自貿區的加速形成。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亞太貿易及投資趨勢簡報》顯示,全球經濟放緩,預計2020年全球貿易額將下降14.5%,但亞太地區在全球中的地位變得突出,今年出口總額將占全球的41.8%。另外,亞洲各國在彼此之間的貿易地位也得到瞭明顯提升,比如東盟已經超過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種種跡象來看,世界貿易的中心正在加快轉移到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亞洲。隨著以RCEP、CPTPP為代表的區域貿易協議逐步落地和擴容,亞太地區的貿易影響力還將進一步提升。

疫情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雖然疫情使全球貿易出現斷崖式下降,但讓各國更深刻意識到貿易自由化對本國對經濟的重要性,精誠合作才是解決國際問題的出路。從更多國傢選擇抱團取暖,甚至形成更緊密的關系來看,疫情並沒有使全球貿易“終結”,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仍是未來的全球主要趨勢。

文 | 鐘志生 題 | 凌明 圖 | 饒建寧 審 | 劉蘇林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