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婚”在蘇浙很普遍? 隱憂已浮現

“兩頭婚”,一個在蘇浙地區並不算稀奇的婚姻形式,最近上瞭熱搜。

“兩頭婚”又被稱作“並婚”或“兩傢並並”,類似於AA制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傢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傢庭保持一定“黏性”,一般按照事先約定生下兩個小孩,隨夫妻倆姓各一個,由兩個原生傢庭各自撫養。在杭州,很多本地青年以這樣的形式結婚。經學者專項研究並發佈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好奇這種新的婚姻形式。

劉晴現在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頭胎兒子跟媽媽姓,二胎女兒跟爸爸姓。由於她和老公都是本地人,他們是高中同學,彼此交流都用方言,感情基礎比較牢固。現階段經濟壓力不大,兩口子做點小生意即可,平時孩子交給雙方老人帶,很省心。

在年輕夫妻彼此都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兩頭婚”的探索確實迎合瞭很多傢庭的訴求。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兩頭婚”是否存在局限與弊端?據記者這幾年的觀察,“兩頭婚”存在一些隱憂,並且已經開始浮現。

新老傢庭邊界感不強

“兩頭婚”最顯在的問題,是很多小傢庭和其兩個原生傢庭之間邊界感不強,一衣帶水,相當於古時候沒有分傢的形式,彼此保持瞭較強的黏性。

這樣的影響是,“兩頭婚”新傢庭的獨立性會減弱,小傢庭的完整性也會受到影響,比如過年,到底是去誰傢裡過?小傢庭要不要獨立買房?如果不商量好,或者商量好瞭不執行好,都容易起爭執。

此外,年輕夫妻的親密度也會受到影響。去年,劉晴夫婦因為瑣事突然鬧離婚,小兩口當時住在女方傢裡,事情鬧起來後男方傢裡人也來瞭。雖然後面他們和好瞭,雙方傢長卻仍然讓他們去離婚,好在後面彼此也消氣瞭,糾紛暫告一段落。

“兩頭婚”因為追求平等,對兩個原生傢庭來說,哪一傢都不能偏廢,但在現實中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因此兩傢人起爭執的概率會加大。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小傢庭不夠獨立,兩個原生傢庭卻參與度過高。

消費超前,養老吃力

“兩頭婚”小傢庭對兩個原生傢庭的依賴,在經濟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城市生活成本加大、年輕人消費超前的情況下,等於由兩個大傢庭支撐一個小傢庭。

另一個朋友董琦經人介紹認識瞭現在的老公。她是普通工薪階層,但現在已經買瞭3套房,最近還買瞭奧迪車。她的消費習慣是“大開大合”的那種,傢裡有8個價值上萬元的包包,既要養孩子,又要自己生活,每個月要還花唄4萬多元。這些錢從哪裡來的?答案是,來自兩個大傢庭的幫襯。小兩口的父母都是本地農民,做點小生意,有積蓄,但日常收入不多。按照董琦兩口子的開銷進度,不做些改變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兩頭婚”的基礎大多是本地人,而本地人生活壓力相對較小,甚至有些傢庭還是富裕的。在兩個大傢庭的支持下,很容易養成年輕人消費超前的習慣。

但這是有隱憂的。最近董琦就因為公公患腫瘤住院拿不出錢瞭,雙方矛盾鬧得很大。

在兩個年輕人提前透支金錢的情況下,未來有4個老人和兩個孩子需要他們去支撐,“6座大山”壓在身上,眼前的小甜蜜就隻能是暫時的,隱憂和焦慮卻時常伴隨。

新的倫理形式有待檢驗

孩子怎麼相處、兩傢人怎麼相處,“兩頭婚”形式面臨的問題很多是全新的,沒有歷史參照系。

劉晴頭胎生的是兒子,跟自己姓,放在自己父母傢裡養。過瞭3年生瞭二胎,是女兒,跟男方姓,放在男方父母那裡養。

很明顯,劉晴的父母更愛跟自己姓的孩子,而對於女兒的二胎不太關心,老兩口文化程度較低,往往愛憎“溢於言表”。

由於“三代單傳”,孩子被寵得超乎尋常,事事順著,現在孩子在學校是“小霸王”,劉晴經常被叫到學校約談。而每當外孫女來瞭以後,劉晴父母則不願意帶,形成鮮明對比。有人說,同一個姓都要偏心某一個,不同姓的就更加偏心跟自己姓的瞭,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作為一種新的婚姻形式探索,“兩頭婚”需要跟進法律上(諸如繼承法)、倫理上、觀念上的探索更新。 (文中劉晴、董琦為化名)

本報通訊員 毛一生 記者 陳抒怡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