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招核男兒到令和猛男:日本男子形象,是如何在形象上越走越歪

在現在的日本, 很有精神的“昭和男兒”一直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在日本如果被路人稱作是昭和男兒的話,是一種無上的榮耀,上個世紀很多日本人都以昭和男兒來標榜自己。事實上在很多年輕一代的日本的記憶中,他們對於昭和時代的向往,甚至超過讓日本近代崛起的明治時代。而昭和男兒的形象,甚至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瞭亞洲女性們擇偶的標準。

那麼昭和男兒為何如此受歡迎,以至於讓很多人都對那個時代念念不忘?

日本男子形象變遷

從昭和男兒到令和猛男

其實昭和男兒是日本人對自己的一種稱呼,從廣義上來講,在日本昭和年間(1926-1989)出生的男子都可以被人稱為昭和男兒。不過以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為分水嶺,45年之前的昭和男兒,因為殘忍、荷爾蒙過剩,被軍國主義所控制,因此也被成為“招核男兒”或者“昭和流氓”。這些早期的昭和男兒經常頭腦發熱,下克上是常有的事,套用電視劇《亮劍》裡面的話來說——“給招核男兒100個師團,他們敢打全世界”。比如《兵變二二六》裡面的野中四郎和《啊海軍》裡面的森下下士就是典型的招核男兒。

招核男兒形象,來源《二二六》

而真正的“昭和男兒”,卻是在1935年前後出生,在孩童時代的經歷過戰爭的後昭和時代(1945年以後)的日本男性。

這類昭和男兒成為瞭撐起瞭當時日本社會在50-80年代飛速發展的中堅力量,而這個時代的日本都處於高速發展期,甚至還是當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遠遠比當時被歐美列強卡著關稅貿易的暴力男們要厲害多。

典型對的男兒形象

50年代後期,經歷過二戰的日本社會是充滿朝氣的,從50年代大發戰爭財中崛起的日本社會從國民到文化都是代表自信,所以與其說很多日本人是喜歡昭和男兒,更不如說他們向往那個自信和鬥志昂揚的時代,不過在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後,日本進入平成以及和令時代,日本漸漸迷失瞭自我,整個社會也進入瞭啃老本的發展模式,眼神裡充滿迷離,快樂不離身的青年令和猛男(偽娘)們在社會上不斷的迷失自我,昭和時代攢下來的資本被令和猛漢們無情地揮霍。

令和男兒們的形象

形象發展極端

從昭和男兒變成瞭令和“猛漢”。兩者在形象上簡直是兩個極端。

首先在形象上來說。

在後昭和時代因為日本社會充滿自信,所以昭和男兒的形象也是一種極富力量感和生命力。比如電影《追捕 》裡面的高倉健,一身風衣,風姿颯爽,眼神剛毅和執著,儒雅的三浦友和給人一種可以依靠的感覺,延續著前昭和時代中二風的初代奧特曼讓人有一種蜜汁自信。在發型上,50-60年代的昭和男兒,延續這招核時代陸軍暴力男們的短發型或者平頭大型(具體可以參考當年的森下下士)。

海軍老大哥,“友好”的森下下士

到瞭70-80年代雖然的發型整體有變甚至出現瞭海軍的中分頭和大背頭,但依然看著很有精神。當年雨田君小時候也是很喜歡看從日本引進的電影和電視劇中昭和男子的形象打扮。甚至在我們這邊80年代剛發展的時候,在發型和衣著的等方面就有點模仿島國的先例,比如高倉健的風衣,在當年也是被賣斷貨。

高倉健的風衣

進入90年代之後,經歷過昭和時代發展的日本人,開始在形象樹上約越點越歪。以木村拓哉等人開始的花美男偶像群體形象開始取代昭和男兒,不知道他們這種中性柔弱風的打扮,讓他們的招核前輩看到瞭會不會被用精神註入棒進行愛的教育。“洗剪吹”的發型越來越精致,不過這種脫離瞭招核粗狂風的裝扮,也將男性的力量美給帶走。

偏於中性風格的打扮在他們的招核前輩的眼裡更像是弱不禁風的弱者。

其次是從精神面貌上。

每一個時代的男性都有自己的標簽,在昭和時代的日本男性們普遍則是中二風,前期的武士精神,後期的社畜風,雖然壓力很大,但是昭和男兒們一直都是充滿自信,野原廣志和野比伸助就是典型的昭和男兒,雖然在工作上忙的焦頭爛額,依然是一傢之主,是傢人的擔當,野原廣志也喜歡打柏青哥和各種不良嗜好,但依然充滿瞭自信,在職場上勤懇的奮鬥。所以這個時代的昭和男兒精神面貌還是很契合當年日本人積極進取的精神。

化身奶爸的野原廣志

而反觀令和時代的男性們則更多的是逃避和孤僻,甚至前階段日本爆出新聞,有很多青年男子甚至因為逃避社會和工作等,選擇蝸居在東京的網吧中茍且度日。孤獨和自我已經成為令和時代日本社會的縮影,因此也不怪會出現令和猛(偽)漢(娘)這類群體。他們這種特立獨行的叛逆風格,其實更像是日本老齡化社會後年輕群體壓力驟大的一種產物。

現代孤獨的日本的人

雨田君說

昭和男兒和令和猛漢們在形象和精神上的差別,實際上也是時代的縮影。

戰後初期的日本,本身就是百廢待興,從戰火和招核壓抑時代中走出來的日本年輕一代們,渴望擺脫戰敗國的命運,對於已經飽受戰敗苦果的日本人來說,他們想要重新回歸強國之列,這種自信也讓他們先後創下瞭“田中奇跡”在內的各種經濟奇跡,因此這個時代積極進取的昭和人們展現出來的剛毅和自信。

而從廣場協議和經濟危機之後,一直緊咬美國的日本也是受到瞭各方的限制,經濟下滑的日本失業率增加,社會工作壓力壓得這些溫室裡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抬不起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逃避社會成為肥宅和偽娘,甚至很多日本人選擇瞭不婚來逃避責任等,這種瘟疫式的孤獨感,以及自我認知的缺失讓他們在的魔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因此雨田君覺得,日本男兒形象越走越歪,本身就是一個大社會的產物,在物資生活飽滿和豐富的今天,強化自身在精神層面上的修養才能讓自己“不忘始終”,成為真正的男兒。

— the end —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