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信號! 聰明外資正在瘋狂加倉這個行業

醫藥成為外資偏愛

外資對A股的配置意願不斷增強已經成為不變的事實,尤其今年,外資對於中國資產的配置在加速。這是因為在量化寬松和低利率政策的引導下,全球越來越多國傢的國債收益率降至“負利率”水平,相反, 以人民幣一直在走高。所以,中國資產成為境外投資者青睞的“確定性”資產。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北上資金合計凈買入額達1953.51億元。其中,4月、6月和11月實現凈買入額超過500億元,分別達到532.58億元、526.79億元和579.29億元;1月、2月、5月和7月成交凈買入額達百億元以上;10月份凈買入金額基本持平,約0.23億元。僅有3月、8月以及9月呈現凈賣出態勢。

單從12月來看,北向資金合計凈買入436.57億元,其中前十大活躍個股累計凈流入170.09億元,占比近40%。

電氣設備、醫藥生物均超過60億元凈買入,分別達71.55億元、68.72億元;食品飲料、計算機、銀行也受外資青睞,分別凈流入35.60億元、20.94億元、16.35億元。傢用電器、電子則凈賣出居前,金額依次為32.30億元、30.92億元。

在一個月時間裡,北向資金流入前十大活躍個股金額達73.48億元,其中創新藥龍頭恒瑞醫藥獲凈買入46.87億元,排名第一;其次是隆基股份、京東方A、貴州茅臺、陽光電源,凈流入分別為24.73億元、16.97億元、11.66億元、10.72億元。

除瞭恒瑞醫藥之外,愛爾眼科、長春高新、藥明康德、邁瑞醫療等醫藥生物細分領域龍頭均在近日獲得北向資金1-5億元的凈買入,相對應的股價也有不錯的表現。

2

外資要醫藥,自然有他的道理

首先,醫藥行業在今年最大也是最後的利空因素——醫保談判已經落地,因為8月初高點以來已經調整瞭4個多月。

在今日上午,醫保局正式發佈《國傢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0年)》就談判結果而言,共對162種藥品進行瞭談判,119種談判成功,其中包括96個獨傢藥品,談判總成功率高達73.46%。

與2019年價格平均下降60%相比,此次談判成功的藥品平均降價50.64%,這一結果與業內普遍預期的“靈魂砍價”稍有差距,也是近期資金蠢蠢欲動的主要原因。

集采的推行短期內考驗的是企業產品線的豐富度,而長期看的是企業的創新性與成長性。某種角度上,將逼迫相關企業加快創新轉型的步伐。對於那些競爭格局較好的創新藥品種,一旦獲準進入醫保,以量換價的效果會非常有吸引力。

此前備受關註的創新藥PD-1藥品談判結果也已出爐。7個參與談判藥品,最終3個國產PD-1藥品成功入選,其中包括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恒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單抗、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加上2019年醫保談判入選的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目前國內上市的4個國產PD-1藥品均入選國傢醫保目錄。

PD-1藥品市場空間有多大?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國內PD-1及PD-L1抑制劑市場規模由2019年的42億元以CAGR133.5%增長至2023年的664億元,並以CAGR5.8%進一步增長至2030年的人民幣988億元,10年幾乎20倍增長。

所以,對於入選的藥企,無疑是增強瞭未來增長的信心。這也就不難解釋,恒瑞醫藥12月以來股價高歌的原因。疊加其抗腫瘤創新藥氟唑帕利膠囊於14日獲批等利好因素刺激,恒瑞醫藥12月累計漲幅近30%,股價屢創新高,當前市值已接近6000億市值關口。

從估值角度看,經過近期的持續調整,醫藥生物板塊PE(TTM)已由8月的高點61.27倍回落至45.23倍,調整幅度超過25%。

一方面隨著醫保談判的落地,醫藥板塊階段性利空出盡,悲觀情緒也有所修復;另一方面,經過近期的持續調整,估值一定程度上也得到瞭消化。

此外,最近海外第三波疫情來襲,包括中國在內的超過10國已經下令停止與英國的航班輪船等交通工具往來,日本再次“封國”。在變異病毒已蔓延近20國的背景下,醫藥板塊又將被推向資本市場的舞臺中央。

截至11月,WHO統計全球有48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研發階段。興業證券在一份報告中預計,2021年底國內新冠疫苗的累計產能將突破20億劑。其中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已經完成生產車間建設,產能將達10億劑以上。復星醫藥、康希諾、智飛生物、康泰生物的疫苗產能分別規劃為1億劑、2億劑、3億劑、4億劑。

如果說今年新冠疫情帶來醫療設備、核酸檢測等細分領域紅利,那麼明年,醫藥板塊很可能隨著新冠疫苗投產有所表現,而涉及藥物終端銷售、門診手術等業務領域的公司也將恢復增長。

在一個具備長期成長邏輯的賽道上,理論上並不存在價值崩盤這一說。利空或利好,該來的總會來,相反,一旦風口來臨,能否抓住還看造化。外資一向被譽為聰明的資金,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瘋狂買入醫藥股,尤其是恒瑞醫藥這種龍頭股,是一個可以關註的信號。

〖 格隆匯 〗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