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輸瞭歷史,贏瞭自信

印度

——在小六子心中一直是個神奇的國度!

悶一口能集齊元素周期表的恒河水,不神奇嗎?

把國慶閱兵玩成高難度雜技團,不神奇嗎?

2020年瞭低種姓居然還沒起義,不神奇嗎?

但以上種種,和我接下來要討論的話題相比,都算小巫見大巫。

印度,四大文明古國之一,5000餘年的深厚積蘊,廣大印度人也認為自己擁有古老的智慧。

就是這樣一個國傢,卻根本沒有與之相匹配的

歷史記錄!

除瞭神話故事,就是大段大段的空白?

⚠️ 印度本土歷史,都是這樣的風格:

從前有一個摩揭陀王國,他的國王叫做阿闍(dū)世王。

阿闍世剛出生時,就被相命師預言“此子不祥,弒父娶……”——不好意思,串臺瞭。阿阇世王的預言是:“此子必定會反叛”。

老國王也是個心狠手辣的,直接將襁褓中的阿闍世摔下臺階。但神奇的事情發生瞭,從高空墜落的阿闍世隻有手指受瞭點皮肉傷,並無大礙,從此平平安安地長大。長大後的阿闍世被立為太子,結識瞭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何許人也?

釋迦摩尼的堂兄弟。

沒錯,就是被孫悟空尿瞭一手的那個釋迦摩尼,咱們習慣叫他如來佛祖。

此時釋迦摩尼還未修成正果,提婆達多和他意見不合,另立門戶,還一直想要謀害他。

這位提婆達多一看就是個反派嘍!他反叛成癮,認識太子阿闍世後,見天兒勸他篡位。阿闍世也是個聽勸的,不久便起兵反叛,自立為王,囚禁父母。

果然,每一個神話故事裡的預言,都是一桿flag。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阿闍世比他爹還狠。他爹一次摔不死他也就算瞭,還把他養大,阿闍世卻讓父親直接餓死在瞭地牢裡。

神奇的事情又發生瞭。

自從老國王死後,阿闍世就出現瞭健康危機,全身莫名其妙地腐爛生瘡,心神難安。於是他慫瞭,皈依提婆達多的死對頭釋迦牟尼,從此立志為佛門護法,死後成為辟支佛。

阿阇世王生存的年代,大致是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61年,我國正處於春秋戰國,史料記載已經非常豐富真實。

大傢對比一下,差距就是這麼大。

印度人的歷史意識之薄弱可見一斑。

原因

這種神話史實一鍋亂燉的風格,與古印度慘遭蹂躪的過去息息相關。

自從古印度被雅利安人幹掉以後,它就以一種四分五裂的狀態迎接著一次又一次侵略,而且從未真正統一過。侵略者理所當然地忽視印度本土歷史,印度的高級知識分子可能對波斯的伊斯蘭王朝都比對印度自己的古代史更為熟悉。

印度的第一個征服者,雅利安人,又發明瞭種姓制度,壓制印度土著變本加厲。

由於各個種姓被嚴格區分,幾乎到瞭生殖隔離的地步,低種姓的升鬥小民根本不在貴族精英的視野之內。掌握文化權力的精英階層,也對現世的社會政治經濟毫無興趣,他們的目光都聚焦於宗教神學。

——客觀現實是什麼?

——不過是萬千劫數,萬千世界裡的一粒沙。

於是,我們也別想在印度看到《史記》《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這類翔實可靠的史書瞭。印度用來記載歷史的《諸王世系》更像一本《荷馬史詩》,裡面摻雜瞭大量神話故事。

在這些記載中,印度國王的標配結局是成神,技能點是神跡,平均壽命超過百歲。要是在任期間沒感動過諸天神佛,或者沒壞事做盡又回頭是岸,那走出去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當過印度國王。

前文提到的阿闍世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總之,知道的是在看印度史書,不知道的還以為在看起點男頻。

時至今日,印度人講起自己國傢歷史,依然神神叨叨,經常以“從前有一個國王”開頭。至於該國王的生卒年、在位時間等信息,統統不清楚。

那麼印度的歷史又是怎麼為人所知的呢?

講個小故事,大傢就明白瞭。

公元639年,印度依然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北印度肥沃的平原上盤踞著大大小小的國傢,南印度險峻的山地是黑皮膚土著達羅毗荼人的地盤。

這天,一切都很平和。牛在街上大搖大擺地散步,人們做著自己事情,無人註意一個在爛陀寺修行的異域僧人。忽然,一個信使打破瞭這份寧靜,帶來鳩摩羅王的口諭,邀請這位僧人為其講經。僧人本來已經結束數十年的學習,準備啟程回鄉,但推辭不過,隻好應邀前往。

鳩摩羅王對僧人十分禮遇,因為他很仰慕大唐風采,而這位僧人正好來自東土大唐。沒錯,他就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但玄奘身邊沒有猴子和豬,此時隻是一個優秀的,頗有膽氣的年輕僧侶。

玄奘與鳩摩羅王相談甚歡時,另一個國王戒日王派遣使者來到鳩摩羅王的王宮,要求他將玄奘送來自己的都城。

戒日王是當時印度最強勢的國王,他統治的國傢非常繁榮。但鳩摩羅王不想讓出玄奘,就撂下一句狠話,說:“我頭可得,法師未可及來!”

——呵呵,我頭都能摘下來送你,但想要玄奘法師?沒門兒!

戒日王也不是好惹的,立刻順桿上,派使者討要鳩摩羅王的頭顱。

這時,國傢實力成為瞭決定性的因素。萬年老二鳩摩羅王面對戒日王這個印度老大,還是認慫瞭,親自將玄奘送到瞭戒日王的王都曲女城。

但鳩摩羅王還是心存不甘,於是不讓玄奘去拜見戒日王,而讓戒日王親自來拜見玄奘。

玄奘雖然成瞭兩個國王鬥法的工具人,但高僧就是高僧,始終處變不驚。

數次拉鋸後,戒日王按捺不住好奇,半夜時分提前去拜見玄奘。其時恒河被數千支蠟燭映照得如同白晝,鼓瑟齊鳴,排場很大。

戒日王與玄奘的會晤被記錄在《大唐西域記》中,乃玄奘口述,辯機整理的一本典籍。玄奘和戒日王交談之後,戒日王立即派遣使者來唐。從此,開啟瞭中印長達八年的“蜜月期”。

有學者統計,戒日王在位期間,印度使者平均一年零六個月就要來一次大唐,兩國交往十分密切。而戒日王統治下繁榮的印度城市,也在中國典籍中保存瞭下來。

然而好景不長。

公元648年,外交使臣王玄策帶回一則頭條新聞:

震驚!戒日王朝沒有瞭!

吊炸天的戒日王精力全用在瞭開疆拓土上,居然沒留下個兒子,他死後就被下臣阿羅那順篡瞭國。

阿羅那順飄啊,居然令軍隊襲擊大唐使者王玄策。王玄策逃到吐蕃,從松贊幹佈手裡借瞭幾千兵馬,直接掉頭打瞭回去!

這王玄策也是個猛人,雖然本職是幹外交的,但頗有大唐尚武之風,一路勢如破竹,生擒阿羅那順,並帶回瞭長安。

至於昔日遼闊而富庶的戒日王朝,已經分崩離析。

不得不說,這發展很印度。

印度人的史書裡,隻有一首記載戒日王早期功績的史詩傳世,至於晚期發生瞭啥就沒有本土記載瞭。王玄策的報告是全世界唯一可以推論出戒日王於公元647年去世,去世後國傢滅亡的史料。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玄奘和王玄策,人們甚至不知道這個短暫但強盛的王朝是如何存在,如何滅亡的。

更絕的是,戒日王朝覆滅後,中印交往也隨之中斷。少瞭中國外交使臣的報告,印度歷史竟出現瞭長達八十年的空白期!

沒人知道在接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段裡,印度都發生瞭什麼。

但不得不說,這依然很印度。

所以印度歷史,隻有靠各個國傢的零星記載,東拼西湊才能整理出大致的輪廓,仿佛一件百衲衣。

而作為印度的鄰國,佛教文化的輸出對象,我們中國為這個奇葩國度的歷史記載,做出瞭不小的貢獻。

迷之自信

瞭解瞭印度人薄弱的歷史意識和混亂神奇的歷史記載,才能瞭解這個國傢的種種奇葩之處。

就像他們隻記載瞭戒日王早期傳奇,而遺漏瞭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結局一樣,印度人完全不客觀不現實的神話歷史,給瞭他們迷之自信。

美國“知乎”quora上,印度人會直接問:“為什麼印度比中國更加發達?”

答:“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

據調查,有超過一半的印度國民認為美國老大他老二。

當然,如果按照全球疫情趨勢來看,那這個結論也不能算錯。

印度最自信的時候,以為自己能夠染指西藏,居然在中印關系一切向好的情勢下挑起戰爭。當時印方的王牌軍隊對我方的邊防師,紙面實力懸殊。但在實戰中,我國3個走散瞭的士兵組成的臨時戰鬥小組,直接端瞭印度一個炮兵營!

難怪教員說:我想瞭十天也想不通,印度為什麼要打我們。

這場發生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不誇張地說,直接打垮瞭印度三十年的國運。時至今日,“如果沒有這場戰爭,我們已經是南亞霸主”的說法在印度還是很有市場,可見他們有多麼耿耿於懷。

於是,上個月印度又悄悄飄瞭,畢竟自信。

這次沖突,連槍都沒用上,印度卻死瞭20人。

嗯……確定不是摩托車翻車瞭?

印度的迷之自信,讓他們總覺得自己比中國強很多。先不提經濟教育,至少有一點,在小六子看來遠遠不及。

中國人有一個共識,就是“尊重歷史”

中國古人不會像印度古人那樣,吹噓總面積僅320平方裡的迦毗羅衛國有3億人口,即使這是佛祖的故鄉;秦皇漢武再厲害,也隻是人,不會啪嘰一下就成瞭神。

咱們老祖宗,講究的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反觀印度,對自己的歷史都沒有清醒的認知,又如何“知興替”?

自然走上瞭無限膨脹,無知無畏的道路。

不尊重歷史,是整個印度自古以來的痼疾。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