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2種方式,可以將對一個人的感情徹底抹除掉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一般而言,對一個人能夠造成很大打擊的事情就是兩個大的類別:

關系密切的親人離世戀情終結一旦一個人經歷瞭這兩大類事情,那麼即使他什麼也不說,我們也能夠從他的所作所為當中看出他的不正常。

我們知道,在社會交往當中,與一個人的關系越密切,兩人之間存在的共同回憶就越多。幫助雙方維系這段關系的除瞭兩個人本身,還有兩人曾經共同經歷的事情,以及兩人共同的好友。

所以一旦兩個人已經建立瞭某種十分親近的聯系,那麼即使是因為一些事情分開,最終也依然會覺得依依不舍,從而感覺到生活有瞭很大的變化。

就像之前某個論壇網友的“金句回復”:

至親離去的那一瞬間通常不會使人感到悲傷,而真正會讓你感到悲痛的是打開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臺上隨風微曳的綠籮、那安靜折疊在床上的絨被,還有那深夜裡洗衣機傳來的陣陣喧嘩。

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個體的行為也會隨之發生一些變化。

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究竟應該怎樣去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呢?心理學傢是這樣認為的。

一、讓自己喜愛的事情占據內心

生活其實是由很多不同的部分組成的,除瞭自己之前十分在乎、關系十分密切的那些人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人和事。在其中,不乏自己十分感興趣的事情。

所以與其一直沉浸在悲傷的情緒當中,讓自己變得十分的消沉,還不如“主動出擊”,尋求一種變化,讓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從而能夠變得樂觀、積極,不再被消極情緒所左右。

在這一過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點是應該與外界發生聯系,因為隻有與他人進行交往時,自己內心才會發生變化。

這也是一種對自己註意力的轉移。

二、調整自己的註意力,將重點放在現實生活當中

上面的兩種情況當中,尤其是在戀情結束這種情況當中,當雙方分手之後,深陷感情的那一方往往會存在這樣的想法:兩人隻是暫時分開,還會重新走到一起的。

這種想法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既然兩人已經分開,那麼之後的生活其實就是“各過各的”,本應不再有什麼交集。而且既然已經分開,就證明兩人之間應該是存在一些差距的。

再硬要去追求一種結合,不但會讓之前僅存的美好回憶蕩然無存,也會讓自己擾亂對方的生活,兩人徹底翻臉。

逝者也好,分離的情侶也好,都已經是既成事實,無論什麼樣的挽留也是徒勞。

人生多姿多彩,生活當中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事情在等待著我們,此時要做的事情應該是將更好的自己投入全新的生活,為瞭自己,也為瞭那些依然在愛著我們的人。

這是第一步,之後還有一些應該做的事情。

當我們差不多調整好心情,讓自己差不多回到原有的生活當中時,下一步就是讓自己變得穩定,然後重新吸引一個與自己性格相當的人。

在這些過程當中,千萬不要忘瞭一點,那就是保持一個好的、積極的生活態度,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出眾。

人的氣質是社會交往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標志,這可以讓外界對自己形成一定的看法,然後以一定的吸引力來面對他人,建立雙方的友情。

可作為參考的一點是,我們可以根據一些心理學相關的理論來建立自己的生活模式、尋找生活當中的愛好。比如說埃裡克森的人生階段理論,這一理論告訴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年齡,應該有不同的愛好以及特長。

當然,這一點也不是絕對的,比如說你尚處在青年階段,但是你本身卻十分愛好釣魚、打麻將、喝茶等相對老年人才有的習慣,那麼就還是應該尊重自己內心的意願,根據這一點來制定自己的愛好。

所以總的來說,當你想要改變當下消極的情緒,尋找新的愛好時,可以在一些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進行制定,將兩者做一個結合,最終找到那個點。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編輯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