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文自爆離婚真相:有多少婚姻破裂,是“自證預言”

文: 雪沫 編輯:賈方方

好的婚姻講究過,壞的婚姻將就過。將就,是彼此消耗。夫妻間多點講究,減少離婚概率,才是對雙方負責。

——小婚傢

“我第一次結婚肯定要離的!”

“脫口秀女王”思文又上熱搜瞭!

當她在節目中坦言從小時候起,就預言自己第一段婚姻會失敗時,網上炸瞭鍋。

沒想到,獨立女性思文對婚姻竟如此悲觀。然而,有許多網友對此感同身受。

這讓人忍不住深思: 在婚姻裡,為何有那麼多悲觀者?為何越害怕離婚,越會成真?

01

“我”的悲觀,源於身處“離婚圈”

在節目中,思文自爆傢裡人幾乎都離過婚。姥姥離過兩次,媽媽離瞭五次,小姨也離過,所以,她打心底裡認為, “婚姻不幸是常態,幸福才是異常”

思文這番話還帶火瞭一個話題:“父母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這個話題引2.5億人圍觀,2萬人討論。

有人認為,父母對待婚姻的態度就是孩子的模板;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婚姻態度是自己的。

獨立的婚姻觀是很多人渴望擁有的自由。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的婚姻觀,大多始於原生傢庭。

年幼時,父母就是全世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無限放大,成為我們日後生活的雛形。加之孩子對父母天然的愛,無論父母做得對與不對,我們很容易不加批判地全然接受。缺少閱歷、引導的孩子便理所應當地將婚姻與大人的相處模式對等。

比方,思文在年幼時目睹親人不停地陷入爭吵,讓她誤以為所謂婚姻大抵如此,熱戀、爭吵、撕扯、破裂,其本質或許就是不幸居多。

然而,無論是她的姥姥、媽媽還是小姨,盡管在婚姻裡都曾受過傷,卻沒有因此不再相信愛情,那種敢愛敢恨的無畏又給瞭她莫大的勇氣。

因此,當她和一無所有的程璐結婚時,面對父親的反對、擔憂,她一面堅持自己所愛,一面寬慰父親如果日後不幸福,離婚不遲。

而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很常見,特別是在離婚率攀升,朋友圈紛紛邁向“離婚圈”的今日,很多人會陷入悲觀。

隻是當我們在婚姻當下,就給自己找好後路,在處理親密關系時,心態很難不改變。

假如彼此是全情投入的,意見不合時,二人可能會求同存異;

假如覺得沒什麼瞭不起,大不瞭離婚,有可能就不會那麼積極地解決問題。

“過不下去,大不瞭一拍兩散”,本該是一個人不沉淪垃圾婚姻的底氣。可當這份底氣裡摻雜瞭太多對婚姻的不自信,預言有一天會離婚,就會為幸福埋下疏離的種子。

02

“離婚預言”,是怎樣一步步成真的?

還記得思文和程璐曾將伴侶過成“上下鋪的兄弟”,“親密有間”的狀態讓很多人欣羨不已。可後來,又恰恰是室友般的親密關系讓兩人分道揚鑣。

從羨慕到引以為鑒,中間到底發生瞭什麼?

生病,一個人去醫院;燈泡壞瞭,一個人換……從前,隻知道思文在這段婚姻裡,獨立得讓人佩服。可仔細想想,她的獨立外殼下,包裹的未嘗不是脆弱。

而這像極瞭現實中的很多人。害怕總有一天會離婚,害怕習慣瞭依賴,就無法回歸單身生活,就對配偶零期待。當零期待變為負期待,婚姻就徹底沒瞭愛的依附。

“離婚預言”,從某種程度而言,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為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以緩沖未知的傷害。可當一個人用“離婚預言”為自己穿上“防彈衣”,連同愛也一並隔絕瞭。

若心靈無法靠近,關系得不到升華,就會在疏離中漸行漸遠。而更可怕的是,“離婚預言”像長瞭嘴巴,會自證。

心理學專傢武志紅曾說,一個人常說的那些話很可能會成為TA自己的生命預言。因為人都有自戀的本能,一旦說瞭一句話,就會傾向於證明“我說的”是對的,並將事情朝這個方向去推動。

看似不可思議,實際上這背後是“選擇性註意”的心理在作祟。

一個人抱有“離婚預言”,總覺得婚姻無法長久。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