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有種族歧視?

美國最近因為疫情和警察暴力執法事件,在很多州鬧起瞭嚴重地示威遊行與暴力沖突,種族歧視的話題漸漸地又進入瞭人們的視線。而在中國的很多人其實並不理解為什麼外國總是鬧種族歧視事件,似乎中國就沒有過這種對於種族的相關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還要從三個方面來解釋:

首先我們國傢的民族政策確實是非常合理的;再有從歷史上中國的民族問題向來都可以共存並蓄;而且在傳統文化上讓中國各民族之間養成瞭良好地融合習慣,成為瞭避免種族問題的關鍵。

美國的種族歧視

多民族國傢地矛盾融合

提到中國,人們往往要說:我們是華夏子孫,我們是炎黃子孫。這並不是一句空談的口號,而是歷史長河給中華民族留下的思維基因。戰爭往往是民族融合的直接方式,而間接地便是文化上的相融與統一。

在中國古代的民族戰爭當中,鮮少能夠見到一個民族將另外一個民族徹底奴役甚至屠殺的情況。同時古代中國在文化和制度上基本能夠領先於周邊少數民族也成為瞭民族融合的重要條件。

在歷史中,中華民族的組成其實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過程。遠古時代傳說著炎帝和黃帝之間的部落爭鬥,通過坂泉之戰炎黃二帝的兩個部落最終融合到瞭一起成為瞭統一的華夏民族。

之後,黃帝又進行瞭對抗蚩尤的逐鹿之戰南北中原的民族融合度就更高瞭。到瞭大夏國時,対抗三苗的戰爭更加大瞭民族融合的寬廣度。所以在中國上古歷史當中就已經確定瞭華夏民族的根源,從種族上,你和我之間區分並不明顯。

歷史進入瞭商周時代之後,華夏民族的文化產生瞭非常劇烈的變革。但總體上的文明發展存在著發展與繼承的關系,其起源都來自三皇五帝時期的習慣。遵照祖例成為瞭中華文明傳承的唯一方式。

百傢爭鳴

雖然到瞭東周末期,出現瞭文化上的百傢爭鳴。但民族道統依然擁有強大認同,政治改革也沒有出現過激的種族矛盾。這點就和西方世界中的種族認同大相徑庭瞭。

秦始皇稱帝之後,整個華夏民族經歷瞭“書同文、車同軌”的強硬糾正。整個中華民族的種族區分在嚴苛立法的陣痛中強制執行著。而到瞭漢代,這種強制執行所帶來的矛盾被合理的轉變為人與人之間的內部矛盾。

文景之治與漢武帝時,中華儒傢文化地發展壯大,使得華夏民族本身對於文明擁有極高的自信。於是與匈奴外族地對抗,矛盾被理解成雙方並不在一個文明等級上。

唐宋時代在種族沖突上,雖然有隋唐時代的突厥族,宋代有蒙古族,對抗也相對更加激烈一些。但是在基因種族上,這些民族與華夏民族同屬蒙古利爾人種,種族與種族之間隻有文化差異,沒有過多的體態與膚色差異。

又由於中華文明領先於同時期的其他文明,於是對抗的結果就隻有兩種:要麼兩個民族統一認同華夏文明的同一道統,比如遼金;要麼底文明學習高文明的文化道統成為華夏文明,比如元清。總之華夏文明不斷,種族之間的矛盾就無法超越文明矛盾。

民族文化

思想基因中的沖和謙恭

周總理曾經在外交上提出瞭一個“求同存異”的原則。意思是世界上雖然從文化和種族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但是歷史在不斷地向前邁進中,最終會回歸到同一個根源上來。

那就是我們都是人類,需要彼此理解和尊重差異。這樣的觀點並不是周總理首創的,反而是作為華夏民族幾千年歷史中保留的思想基因傳承而來的。

中國最早的文化思想來源於民族文化。而在各種民族文化的沖突當中,華夏民族往往都和其他不同的文明達到瞭互相融合並存的關系。最早的中原文化與南方部落的良褚文化,三苗文化等多種種族文化共同創造瞭之後的華夏文明。

後來的中華文明反思時代(東周列國的百傢爭鳴)其討論的往往是國傢管理與生命本質之間的關系。站在這樣的高度上,種族之間的差異被淪為瞭不齒談論的末等思維。

道傢的天人合一思想將文明高度站在瞭與自然相融合的關系上,完全沒有思考種族矛盾之間的事情。包括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曾經向終南山的長春子討論過道傢養生之道。這就說明在道傢的理論之中,並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中華文明最低的思維基因往往更願意討論自身要不要長生,稍微高一點的思維基因則討論生而為人要如何立足於天下,最高的思維基因則傾向於如何將文明連續傳序下去。

墨傢的兼愛非攻思想,則向科學自然的技術上發展,他們更願意討論如何利用創造思維來為人做貢獻。種族之間的矛盾爭鬥完全不在墨傢學者們地思考范圍之內,更不可能發展成為像西方文明當中對於其他種族的歧視與排斥。

墨傢韓非子

儒傢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每個文化符號都關註人與人應該如何和平交往。並且漢武帝之後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更是將儒傢文明的這種沖和與謙恭傳承瞭近千年。

直到如今的全球化歷史進程下,中國人往往更加關註自身如何更好的發展。中國人對於聖賢地向往,通常以反省自身來完成。與海洋文明的侵略和徹底消滅比起來,大陸文明的寬容心態一直都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

對於中國人,不管你皮膚是白的還是黑的,頭發是直的還是卷的,眼睛是藍的還是綠的。隻要你來到中國,認同中國的文化,我們都可以認為你將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

比如相聲演員大山,他操著一口正宗的普通話,中國的百姓們同樣喜愛這個來自大洋彼岸的“老外”,從來不會拿大山的白皮膚藍眼睛來說三道四。

同樣的,最近在網絡上火起來的黑人小哥伊博,操著一口純正的東北口音,中國的觀眾們也沒有因為他的膚色而排斥他。甚至在娛樂節目中稱伊博為東北當地人,可見中國人在種族包容性上是非常寬厚的。

產生種族歧視的根源

雖然很多時候在中國並沒有出現像西方那樣嚴重的種族歧視。但是在中國,民族矛盾也並不是完全不會出現。更有甚者,在中國的很多地區依然存在著地域歧視的現象。

在中國的古代便曾經有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言論,而在現代的中國歷史當中依然対其他民族的信任感存在保留。雖然在正式官方的言論之中,對與漢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國傢有著很多的民族政策。甚至對外國人來到中國的情況另眼看待,但是在人們心裡對於外族的隔閡依然還是存在的。

這種隔閡往往和種族沒有關系,都是一些以訛傳訛的刻板印象以及歷史遺留問題。雖然上升不到種族主義的嚴重程度,但不是完全沒有差異的。

舉個例子來說,在與外國人通婚這件事情上,很多中國人的思想就沒有思維基因中的包容性。比如,如果有人得知中國男孩娶瞭外國老婆,中國百姓的心裡多少帶出瞭一些洋洋自得。甚至文化程度略低的人稱這種現象為“娶瞭一個大洋馬”。

這樣的言論根本不是歧視,而是從人格角度上的不尊重。而反過來中國姑娘嫁給外國人做老婆,中國人心中的小惡魔便蠢蠢欲動,通常都會去詬病這個姑娘是不是崇洋媚外。這種現象並不是中國人有著種族歧視,反而是從古至今的男尊女卑思維和傳統婚姻當中的從夫心理在作祟

中西結合

清末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也讓現在的中國人對外國種族產生瞭排斥心理。八國聯軍和日本侵華日軍的暴行,是所有中國人無法忘記歷史傷痛。中國人看待侵略大多數都是反映在文化上的,我們總是會以低等化敵人地態度來仇視侵略者。

並不會從自身審視民族性上的不足。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自信如果發展成為瞭過度驕傲,那麼勢必會導致與外來種族在其優勢方面地無理入侵。

鴉片戰爭是中國長達百年衰弱時期的開端,鴉片也成為瞭中國人心中無比憤恨的物品。但魯迅先生曾經在文章中提到:對於任何事物都應該以科學的方式分別對待。

鴉片在它拿來抽的時候,它便是迷惑人心智毀壞人身體的毒品,在它被當作麻醉藥物時,便是救人性命的良藥。抽鴉片的煙槍在抽鴉片的人手裡便是糟粕,而放在博物館裡,就可以警醒人們勿忘教訓。

而對於鴉片地依賴與憤恨,看上去分屬兩個思維極端,其實從根源上說都是國人在精神層面上的不自重。推及到種族之間歧視的根源也來自這種不自重。

白人之所以歧視黑人,歐洲民族之所以歧視猶太民族,其實都是源於對自己所持有的文明不夠自信的緣故。他們害怕外來民族太聰明,害怕自己的種族無法與其他種族良好的融合。

總結

作為現今的中國人,應該抱有更加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外族文明。學習對方優勢的一面,摒棄對方惡劣的部分,才能保持中華民族向前繼續發展的動力。對於種族歧視,我們也要分別的看待,對於外族地野蠻侵略,中華民族自然要予以痛擊絕不留情。

但面對誤解我們也要抱著溝通的心態,平和謙遜地向他人傳播自己民族的文化,消除這種帶有偏見的刻板印象。也許國外解決種族歧視的最終方式,就在中華文化之中,這也是中國沒有種族歧視的真正原因。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