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和公婆同住多年的人後來都怎麼樣瞭?

要說夫妻結婚後的矛盾,婆媳關系算是一個,從古至今,未曾改變。

而這當中,容易產生矛盾的,要數婚後和公婆同住的夫妻瞭。

要知道,距離近瞭後,難免在某些行為上看對方不順眼,朋友如此,親人亦如此。

那和公婆同住的夫妻,為什麼會遇到這些問題呢?

差異化

美國人類學傢M.米德在所著《代溝》中提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閡在兩代人之間在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生活態度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對立和沖突等方面。

也就是說,因為時代、環境、生活經歷的不同,兩代人在對現實和未來的看法上往往存在差異。

有時,正因為有兩輩之間的差異性存在,我們才會不斷朝著個人自主方面進步,才能求同存異,追求發展。

不過,這並不影響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當然,父母和子女之間由於親情的鏈接,一般子女都會選擇順從於父母。

而公婆和媳婦則不同。

兩者本質上沒有任何血緣關系,

也就是說,和公婆住一起等於是和“熟悉的陌生人”住一起。

這裡的“熟悉”指的是由於丈夫的緣故,妻子多瞭“丈夫的親人”中的這些親人。

但從關系親疏來說,倘若沒有丈夫,妻子壓根就不會認識他的親人,此為“陌生人”。

此外,丈夫的親人們和他顯然更加親密,對於他的“親人圈子”來說,妻子更像是“外來人”。

丈夫建立起的關系紐帶,也是以夫妻間的關系為準則。

這時候,公婆和媳婦之間的習慣差異性就體現出來瞭。

對於公婆來說,丈夫和他們的差異性,早在過去幾十年間明瞭,也更加熟悉,就算彼此間有差異,相互之間早就形成瞭包容的態度。

但作為“外來人”的妻子,和公婆之間過去為空白,彼此間沒有熟悉感。

這種情況下一旦產生差異性,那“排外”心理自然也就生成瞭。

如何融入公婆圈層

想要融入公婆的圈子,定然要將其發展成“自己人”,或者說媳婦將自己發展成公婆的“自己人”。

如同“自己人效應”。

在此解釋下,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於某一方面同一類型的人。就是說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度,你就不惜同對方保持同體觀的關系,即要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

“自己人效應”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在職場上,想要對方成為“自己人”,那可以將自己毫無保留的展現在對方面前,並給予對方一些“好處”,或者在小事上麻煩別人。

想要成為領導的“自己人”,那便讓對方知曉你是站在他那邊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站隊”。

不同輩之間的人群顯然不能以前者定性,媳婦和公婆間和後者類似。

公婆就相當於“領導”,媳婦想要融入公婆,就得站他們的隊。

也就是說,在公婆面前聽話,表現對丈夫百依百順,讓他們知道媳婦乖,並且對丈夫有助力。

此外,在外人面前還要誇贊公婆,讓他們感覺有面子。

距離越近,越難看清

而婚後和公婆同住,一開始由於距離,媳婦和公婆之間強行有瞭聯系。

這種並非是“自願”的,而是為生活或者丈夫“所迫”。

人眼視力大傢都知道,在一定范圍內,可以看清對方。

然而,一旦距離過近,那麼就會形成模糊形象。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媳婦本來就和公婆在觀念、行為和思想上有差異性,婚後還要強行融入不認同觀念的他們。

試想,誰會覺得開心呢?

故此,和公婆同住的人,時間久瞭後很容易矛盾頓生。

分開比同住好

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得和公婆分開住。

這樣,偶爾間見面,大傢都客客氣氣,媳婦可以更好的表現,成為公婆的“自己人”則變得更加容易。

例如見面時表現勤快些,對公婆多些誇贊,多買些禮物。

平時則和丈夫一起過自在的常態生活。

這還有個好處,就是避免丈夫處於中間人的為難。

要知道,男性思維不會像女性那樣細膩,他們為難久瞭,就會覺得兩類女人都很麻煩,從而采取旁觀者的態度對待妻子和父母。

這樣,妻子就更容易產生自己被“孤立”的感覺,甚至可能和丈夫之間的感情生出縫隙,得不償失。

當然,和公婆住的夫妻也並非都以矛盾激化結束。

就我所知,較老一輩的夫妻和公婆住,婚後日子倒也紅火。

這和當時環境分不開,要知道,當一傢人集體為生活而努力且性情溫和,而並非衣食無憂時,就會朝著一個方向進行。

就算遇到些許問題,也都會互相容忍。

一旦滿足瞭基本生存需求後,矛盾也就來瞭。

你覺得和公婆住,會有哪些問題?來說說你或者身邊的故事吧。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