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情緒才會擁有愛情,獨立才能獲得尊重

有自我,才能有愛情,能獨立,才能有親密。

特別喜歡《分手心理學》中說的這句話,對於伴侶相處時,隻有擁有自我才能不斷重建內心的秩序,才能活出內心的安寧。

而那些沖動的情緒,不僅讓感情變得淡漠,還令處於感情漩渦中的兩個人不知所措。也可以說感情從甜蜜變淡漠的原因,隻有兩個字,那就是:情緒。

愛得有多深,分手就有多徹底

“我們分手吧”

“好,祝你幸福”

於是在沖動的情緒下,一份曾經愛得熾烈的感情說散說散瞭,真的做到不念過往瞭嗎?

即便是分手,彼此都想知道一個問題:你真的愛過我嗎?或者問:我真的愛過他嗎?這時候不是因為還愛著,隻是因為不甘心。

那麼為什麼曾經愛到海枯石爛的愛情,那麼輕易就被摧毀瞭呢?實際上愛情是很難講清楚的,有些人覺得愛是一種感覺;而有些人愛是寬容和理解,甚至更有一些人認為隻要愛過就足夠。

隻不過無論最後是怎樣的結局,都逃不過一個事實:相互厭倦,再不相見。

心理學認為,很多感情之所以造成分手,大部分是因為愛得過於深刻,甚至愛到忘記瞭自我,而深陷於感情的漩渦中。

這時候最初的激情、親密和承諾可能就變成瞭瑣碎與無可奈何,然而這些都不是最要緊的,影響最大的是彼此怨懟的情緒。

也可以說那些輾轉反側和心動不已變成瞭不滿的情緒後,會產生落差,而這種落差的不斷堆積,又造成瞭感情的一觸即發,甚至於分手。

簡而言之,當初愛得有多深,分手的時候就會有多決絕和徹底,因為當感情投入過於專註時,越受挫時的心理落差越大。

甜蜜的愛情為何因情緒而變淡漠

很多時候的感情並不是因為不愛瞭,才逐漸變得淡漠,而是因為兩人在親密關系的相處中產生瞭太多的分歧,而這種分歧也使彼此的意見越來越多,最終導致瞭冷漠。

而冷漠又影響瞭感情的溫度,最終導致分手,就像敏敏一樣。

敏敏當初和男友非常相愛,在她眼裡男友不僅體貼而且十分理解自己,所以覺得十分幸福。而隨著認識的時間增加,逐漸覺得戀愛的感覺不復存在瞭。

實際上敏敏的感覺隻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偏差,愛情心理學認為情侶之間除瞭親密、承諾和激情外,最重要的是理解。

也就是說想要維持穩定的感情,最需要的是理解,也可以認為是共情。換句話說就是伴侶愛上的不是想象中的對方,而是現實中的人和感情。這也就要求懂得感情背後的真實需求,也可以理解為比愛更難的是懂得。

不要隻是關註過程,而不問過程中是為瞭什麼?這是大多數甜蜜的愛情最終產生怨懟的發展變化過程,也是感情越來越淡漠的根源。

如何持續維持親密關系

既然彼此相愛,彼此懂得才是維系親密關系的關鍵,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去維持親密關系?

想要維持親密關系,除瞭做自己外,重要的一點是學會換一種角度看問題。比如說不要從愛或不愛上看感情,而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也就是說我們要解決的不是情緒上的不滿,而是要探討引起感情沖突的原因是什麼。

心理學上將這種探尋為什麼的過程,稱為“動機”。也就是說感情為什麼會變淡漠?為什麼沒有甜蜜的感覺?該怎樣重新找回甜蜜?

也可以說隻有將問題的關鍵轉移到需求的表達上來,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第一,產生需求。產生需求就是我們要先問清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比如想讓對方早點回傢,多點關心等;

第二,表達需求。需求找到後,就是要將需求表達出來瞭,比如說:你能否早點回傢。而不是你最近的所作所為太讓我失望瞭;

第三,識別需求。也就是說要甄別需求是可行或不可行的,如果過分的需求就需要調整,不然說出來對方也做不到;

第四,回應需求。最後就是回應需求瞭,我們應該明白需求並不是要求,所以要遵循說出來大傢一起商量,而不是強迫性的。

這四個方面是維持情緒穩定的基礎,也是通向親密關系的重要步驟,也可以說這四個步驟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寫在最後

沒有變淡漠的愛情,隻有不願努力的彼此,感情的淡漠從來不是一天形成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感情的變化都是一個過程,而通過認識親密關系,是可以逐漸改善親密關系的。

這本《分手心理學》不僅從根源上幫你找到感情問題的根源,也從心理學上分析如何應對感情危機,如何在親密關系中更好的相處,是一本實用性非常強的心理學指導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所有感情中的困惑與難題。

這本書也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任性或一意孤行,而將原本美好的感情導致漸行漸遠。

今日話題:你認為感情變淡是自己的錯,還是對方的錯?歡迎留言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