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招勝有招? 美聯儲年內“最後一會”按兵不動, 並釋放給力的前瞻指引

今年因疫情美聯儲開啟瞭印鈔機模式,在年內最後一場議息會議上,全球投資者都在密切關註美聯儲究竟還有什麼大招沒放?

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公佈最新利率決議,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0.25%的區間不變,同時將超額準備金利率(IOER)仍維持在0.10%,維持貼現利率在0.25%不變。

值得註意的是,此前市場預期美聯儲可能會調整資產購買操作的構成和速度,即調整購債計劃,但美聯儲在最新的貨幣政策聲明中並未對此采取任何變動,而是繼續保持每月購買至少8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至少400億美元的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直到對實現貨幣政策委員會關於充分就業和價格穩定的雙重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為止。

對此,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美國經濟學傢Kathy Bostjancic表示,雖然原本對美聯儲購買資產的年期可能會延長的預期落空,但是美聯儲對於量化寬松的前瞻性指引相當給力,尤其是美聯儲強調將維持當前的資產購買規模,直至雙重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這一點,給瞭市場非常明確的指引。

對經濟前景預測更加樂觀

另一個值得關註的重點,則是美聯儲在新冠疫苗開始接種後,對於未來美國經濟復蘇的預期。

在利率調整上,根據美聯儲點陣圖顯示,美聯儲預計將維持利率在當前水平直至2023年。其中,1名委員預計將在2022年加息,5名委員預計將在2023年加息。

在經濟指標的預測中,美聯儲上調瞭三年間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預期。對2020-2022年的GDP增速預期分別為-2.4%、4.2%和3.2%,對比9月份的預測,分別上調瞭1.3、0.2和0.2個百分點。但對於2023年的經濟預期則下調瞭0.1個百分點至2.4%。

而對於未來四年的失業率預期則是有所下調。2020-2023年的預期失業率分別為6.7%、5.0%、4.2%和3.7%。

同時,美聯儲雖維持2020年的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通脹率預期不變,依舊為1.2%,但卻上調瞭2021和2022年的PCE通脹率預期分別至1.8%和1.9%,以及下調瞭2020年底核心PCE通脹預期至1.4%。

在FOMC決議公佈後,由於未按預期調整購債計劃,美股三大指數短線下跌,道指跌幅擴大至超百點,標普500指數轉跌,納指漲幅收窄至不足20點。

但隨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講話中,重申美聯儲可能會擴大購債計劃的規模和改變所持債券的期限,安撫瞭市場的情緒。道指從跌超百點轉而上漲,納指漲幅重新擴大至近0.6%,再創盤中史高,標普500指數止跌轉漲0.4%。

截至17日收盤,標普500指數收漲6.60點,報3701.17點;納斯達克指數收漲63.10點,報12658.19點;道瓊斯指數跌幅0.15%,報30154.54點。

同時,樂觀的經濟前景提振瞭美元指數,但卻打擊瞭黃金上漲的信心。美元指數短線飆升,日內由跌轉漲,漲幅擴大至0.30%,報90.70;現貨黃金則短線下跌6美元,跌破1850美元整數位。但在鮑威爾講話後,現貨黃金較日低反彈約15美元,重回1860美元上方。

無招勝有招

在此“最後一會”召開前,不少機構分析師均對外表示,美聯儲的年末“大招”最有可能是調整購債計劃。

從本次會議結果來看,美聯儲選擇瞭維持現有寬松的調門,但是不少分析師評論稱,不排除美聯儲明年甚至幾個月內加大購債的可能性。

具體來看,調整購債計劃被市場普遍認為是采取“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即在不改變量化寬松(QE)購買總量的前提下,將國債購買向長期國債傾斜,以此進一步壓低長期國債利率,從而增加量化寬松力度。

高盛估計,如果美聯儲要像此前兩輪QE的標準看齊,那麼每月購買的10年期美債需求將提高到900億—1000億美元。而今年下半年以來,美聯儲每月購買約500億美元的10年期美債。

實際上,美聯儲對此也早有“預謀”。華泰期貨宏觀組研究員徐聞宇在12月16日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從7月就開始重啟緩慢的擴表過程,外加美國財政刺激方案談判近日顯曙光,屆時美聯儲還需配合財政刺激方案,創造寬松的利率環境。

然而,調整購債計劃也存在缺陷。金陽礦業的外匯首席分析師蔣舒於16日向時代財經分析道,從目前情況看,若美聯儲貿然選擇調整購債計劃,可能會造成後期“大招失靈”的問題。“在美國失業率持續下跌的背景下,量化寬松的刺激作用正如次貸危機後期那樣在遞減。”

雖然美聯儲此次並未調整購債計劃,但徐聞宇認為,對美股投資者而言,總體上看是有利於風險資產的上行,而近期美股的看漲情緒已達到相對高位,因此美股短期調整的壓力會增加。

不僅如此,徐聞宇還認為美元和黃金兩者均存在反彈的空間,尤其是黃金。“從最新的通脹情況來看,11月黃金的同比增速超市場預期,在長端利率受美聯儲壓制後,黃金存在繼續反彈的可能。”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