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相親局”就能“轉角遇到愛”?|焦點

近來,媒體報道,一些婚戀機構搭建“985相親局”,非名牌大學畢業生不能加入。“985畢業生相親隻挑985”頻上熱搜,引起不小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個人選擇的自由,一種“節省時間成本”的相親方式,也有人批評這樣的相親局過於功利,可能加劇社會焦慮。

所謂“985相親局”,最早來源於兩個大學生創建的網絡平臺,隻允許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4個中國最頂尖大學的學生參加。後來,由於這4所大學的相親學生“已經被窮盡”,才將范圍放寬到其他985名校平時。

這樣的名校相親局其實隻是時下“高端相親局”的極端形式。還有很多類似的相親局,都會對應征者作出各種評估。學歷(最好是第一學歷)、收入、房產、汽車,逐個評估,最後大概能衡量出一個人的“綜合競爭力”。大數據時代,愛情也似乎和做數據分析相差無幾。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前人筆下,愛情是“有美人兮,見之難忘”的美麗邂逅,是“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的初見傾心,是“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顧盼生情,是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的美好期盼,是“一日不見,思之如狂”的曲折蜿蜒,是“未曾相逢先一笑,初會便已許平生”的一見鐘情。而在今天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很多人習慣於用大數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人理性、務實、效率的一面。然而,在愛情和婚姻的選擇上,我們終歸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有血有感情的人。

對婚姻的絕對講究,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還夾雜著運氣的成分。有負責人說,平臺上“掛牌”相親成功率為30%。這其實也是在暗示,那些剩下70%的大多數群體,恐怕還是得適時跳出圈子,放眼更廣闊的世界,才能擁抱更多機會和可能。

擊中網友槽點、讓這些相親局“出圈”的,是某些在外界看來有些偏執的相親規則。比如,不少參與者心中都橫亙著一條無情的學歷鄙視鏈:清北的看不上985的,“重點”985的看不上“普通”985的,普通一本的畢業生則連入場券都拿不到。更有甚者,會給每一位相親對象都列一張績效考核表,針對本科學校、碩士學校、專業、職業、身高、長相等多項指標進行打分衡量,以求“最佳匹配”。難怪有人感嘆:在這些冷冰冰的條件篩選下,年輕人的愛情早就被殺死瞭。

在“局內人”看來,這種抉擇自有一套邏輯。就高效匹配而言,以學歷劃線更像是一種低成本的篩選方式。相似的教育背景,意味著更多的共同話題和精神共鳴,找到心動者的成功率會更高。名校畢業生帶來的能力、智力、社會資源和人脈圈層預期,也折射出不少征婚者的婚姻期望。在主觀意願上,他們希望找到旗鼓相當、不“拖後腿”的另一半。將學歷設為相親準入門檻,似乎成為瞭一種新的“門當戶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正如有人是“顏值控”,有人愛“智性戀”,偏好什麼特性的相親對象,本屬個人選擇范疇。而婚姻本身具有的社會經濟功能,也使人不得不面對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張力。現實生活中,完全脫離外在約束的“諾丁山式”愛情終究是少數。

隻不過,在當下的“精英”相親局中,世俗標準和理性考量不是幹預太少,而是滲透甚至統禦得太多瞭。從“掛牌”的命名到對效率原則的推崇,從把人標簽化分類到標準化生產般的個人介紹,處處都體現著將婚戀完全“市場化”的邏輯。這種高度功利的邏輯,與人們對愛情田園牧歌式的浪漫想象恰恰是相悖的。

事實上,與“婚姻已和愛情漸行漸遠”這一斷言不同的是,在“一條”的采訪中,絕大多數受訪者都表示,即使是使用985相親的方式,自己還是在尋找愛情,渴望戀愛帶來的悸動和心跳。既然如此,相親者自然該有所警惕:一些985相親局所過度強調的高效和理性原則,對愛情的自然生發其實是極具殺傷力的。

相親的條件可以隨口列出一長串,戀愛卻是要一點點談出來的。當我們太想要一步到位、充滿計劃和確定性的婚姻時,註定要與不可捉摸、輕松隨意、甚至可能失控的愛情擦肩而過。

客觀地說,這是一場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的觀點碰撞。就像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認為,985高校的教育背景和愛情毫無關系,以此作為標簽,是一種對其他學校的歧視。“陌上花開”的創始人月亮則認為,這隻是平臺的差異化定位而已。

戀愛婚姻,本身就是如此糾結。不講究門當戶對的硬杠杠,來一場說結就結的真愛婚姻,未來會不會“朱砂痣變蚊子血”?必須傢境匹配,學歷相近,外貌般配,用硬性標準把愛情放在秤上反復稱量,會不會人到中年遭遇“廊橋遺夢”?誰都不敢打包票。

說到底,“985婚配985”是一套價值標準,找到“小鹿亂撞”的愛情是另一種話語體系。每個人的婚姻,都隻能如魚飲水,也隻有事到臨頭才自知。在適度的范圍和程度內,個人選擇自由,自負盈虧。

“為什麼這些人談戀愛到結婚像是在完成任務一樣,而且要標準化完成,像高考做題?”網友的話,也是我的感受。“愛情,不要畫地為牢。”“當你走出去,見到背景優越也能保持謙和的人,見到學歷不高也閃閃發光的人,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良好的教育。”這些質樸良言,值得好好聽聽。

說到底,無論婚戀還是人生,都不是一份劃定考試范圍的考卷,無法用“優等生思維”解決。你劃定的所有標準與條件,都未必會帶來好的結果。正如有句話所說的那樣:“人若真能憑硬件條件配對,世界上早沒單身瞭。”另外,婚姻的幸福,並不是計算出來的結果。相反,它更依靠的可能不是客觀指標,而是主觀的情感:你是否願意傾聽、付出和承擔責任。

文/任冠青 白晶晶

源:澎湃新聞、中國青年報、光明網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