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個人擁有世界一半財富:經濟危機,隻是窮人的危機

來源於良大師 ,作者良叔大大

最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世界上一半的財富屬於26個人。

這些富豪的絕對財富值,真的能占到世界財富的50%嗎?顯然沒有。據統計,他們擁有的財富合計約為1.4萬億美元,而全球財富總和遠超2.8萬億美元。單從這個角度看,古特雷斯的言論並不準確。不過,事實上,古特雷斯采用的是另一套算法:

這26個最富有的人,與全世界最貧窮的38億人擁有的財富差不多;

而38億人大概占全球人口的50%,所以26個人擁有瞭全球一半的財富。

古特雷斯之所以這樣去計算和對比,就是想強調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是所有人都必須重視的問題。疫情下,全球經濟衰退,失業暴增,還有70%的人口就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無法保障。反觀貝佐斯和巴菲特等富人,雖然之前遭遇4次美股熔斷,可現在他們手上的股票瘋漲,不僅抹平瞭之前的損失,還大賺一筆。所以,根本沒什麼危機可言,如果有的話,也是窮人的危機。前段時間,西南財大和螞蟻金服聯合發佈《中國傢庭財富指數調研報告》:總資產5萬元以下的傢庭財富縮水最嚴重。相反,資產超過30萬的傢庭,財富卻有上升的趨勢。其中,金融資產超過300萬元的傢庭,財富上升幅度最大。有人說是疫情拉大瞭財富差距,我找瞭很久,沒有找到支撐的依據。所以,一個合理的推論就是,兩極分化的加大,是一個必然趨勢,隻是被疫情照耀的格外紮眼而已。小時候,以為財富是一張小小的船票,你在船上,我在岸上。長大瞭,才發現財富是一道深深的海溝,你在岸上,我卻一直在遊……拋開宿命這些不可控因素,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讓你和財富擦肩而過?今天想和你系統的聊聊這個問題,文章有點長,讀起來也沒刷抖音舒服,但很值得你看完。

1

沒學好“馬哲”

這裡的“馬哲”不是單指馬克思主義,而是泛指“哲學的辯證性”。所謂的辯證性,簡單講就是不要設定標準答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比如,馬哲中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們在學校學瞭不少馬哲思想,大詞學瞭不少,唯獨這個法則卻沒怎麼吸收。這也是很多人與財富無緣的主要原因。知乎網友Molly,曾說過自己的事情。2011年底,他在杭州參加一傢小公司的面試,老板26歲,叫陳偉星。問他是否願意加入公司一個新項目,就是做“手機打車呼叫軟件”。他當時覺得這個想法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絕對不可能實現:一是技術上不可能。那一年智能手機和4G不普及,定位功能也不準;二是需求上不存在。到處都是出租車,誰會傻到用手機找車?最終,Molly拒絕瞭老板給他畫的“大餅”,回到十八線小城做公務員。過瞭兩年,他帶父母去杭州玩,發現大傢叫車都在用“快的打車”,創始人叫陳偉星,後來成為馬雲的“得意門生”。再後來,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合並,越做越大。就這樣,Molly不僅錯過瞭陳偉星,錯過瞭快的和滴滴,也錯過瞭一個時代。他自己說:

回頭看當時所謂的“技術上不可能”、“需求上不存在”,啪啪打臉;

我沒有意識到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錯誤地將技術局限在瞭當下,將中國的發展局限在當下……

我們經常會面臨很多選擇,小到每頓飯吃什麼,大到去哪個城市、行業和公司,和誰結婚等等,如果隻用當下的眼光去推演未來,必然得出錯誤的預判。而解藥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句話,也是一位老領導對我的勸告。17年前,深圳房價5000多,我的收入隻有4000,雖然可以首付,但是每月要供2000多,感覺壓力很大,猶豫要不要買。那位領導對我說:

“你要發展的看問題啊,一是要看外部。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深圳發展,房子肯定供不應求,價格還會漲。

二是要看自己,你難道會一輩子就隻拿這麼點工資?你肯定還會成長,還會賺更多的錢啊。”

聽完後,我這才下瞭決心。“坐地日行八萬裡”,這個世界在不停的變化,也需要我們對未來有一丟丟的想象力。現在做不到的事兒,不代表將來做不到,往往提前佈局的人,才能享受時代的紅利。最起碼,不要簡單用“不可能”這3個字,去封印所有的大門。

2

專註於障礙

下場打高爾夫球時,發現成績差的人,往往有個共性。不是因為技術不行,而是因為他們總是專註於障礙物。比如,如果面前有個水池,他們會反復問球童,這個水池有多大,打多遠才能過去……結果一開球,小白球恰恰就會落入水池中。而高手們,則會直接問到果嶺的距離,因為果嶺才是真正的目標。其實,現實中,這個現象也很普遍。很多人總是把目光聚焦在困難上,凡事他們總會問自己:如果不成功怎麼辦?卓越點的人,會把問題放在目標上,他們的句式是:如何才能達到?不同的句式,在結果上往往會造成巨大的差別。我之前有個做銷售的下屬孔林,就是屬於那種會自動過濾掉障礙的人。他個子很矮,學歷很低,湖南口音重,說話不利索。頭3年,孔林業績很差,有時連生存都很困難,最慘的時候也睡過公園躺椅。有一次他看上瞭一傢大型企業,跑進去推銷,卻被告知,門兒都沒有,因為所有業務都由兩個關系戶把持著。按照這種情況,一般人都會撤退,因為希望不大啊。可孔林卻像牛皮糖一樣死貼著不放。隔三差五去晃悠一圈,逢年過節送些掛歷……按現在的說法,就是經常刷存在感。這一刷就是3年。後來,他終於等來瞭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那企業購置瞭一批設備,周五晚上到貨,因為第二天就要運營,經辦人害怕有運營風險,所以希望盡快購買設備保險。可是找瞭那兩個關系戶,都回復說太晚瞭,公司已下班,周六日也不行,隻能周一辦。經辦人不敢擔風險,直接向總經理匯報瞭這事兒,總經理大為光火,問經辦人,除瞭那兩傢供應商,還能找誰?經辦人說,有一個姓孔的經常來,但是從來沒合作過。總經理說,問問那個姓孔的,能不能加班搞,如果可以,這批業務就給他做。已經周五晚上瞭,孔林挨個給同事們打電話,請求支援,但幾乎都被“婉拒”瞭:有的人和朋友聚會,有的人陪傢人,有的人已經躺床上睡瞭。但孔林偏不信邪,一定要把這單業務給拿下。他就跑到同事傢裡,好說歹說,把出單員和審核人“引誘”到公司加班,最終保單全部搞定。後來,那個客戶總經理把全公司三分之一的業務給瞭孔林,這筆大買賣,成為孔林業務上的第一桶金。沒幾年,他就在深圳買房買車瞭。美國作傢吉米·馬修曾說:“那些平庸的人,都是發現困難的天才”。猛一聽,像雞湯,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大腦的神經元是具有可塑性的,你越關註什麼,你就會對什麼越敏感。當你習慣關註於:這個不行、那個做不瞭、時間太緊、資源不夠……你就越會被這些東西所纏繞,最終讓你舉步維艱,行動上如此,心理上更如此。當然,我不是讓你對困難視而不見,而是想說,我看到那些混的好的人,都是在戰術上重視困難,而在策略上又輕視困難的。這是一種境界啊…….

3

看空思維

看空思維,簡單來講,就是用悲觀的眼光和預期來看待所處的環境。先講一個真實故事。平安集團還沒上市時,有很多內部股,一塊錢一股。然而,很多人並不敢買,甚至有時就是政治任務來下派的。馬明哲開會時,經常會問下面的幹部:你買瞭多少股瞭?這樣一來,很多管理者多少都持有一些股票。然而,有些人對平安的未來缺乏信心,覺得這是傢民營企業,肯定活不久吧?所以,不少人都想把手上的股票轉讓出去。我就認識一位領導,手上差不多有二十幾萬的股票,以1.5元的價格轉讓給瞭另一個領導。收股票的那領導,堅持看多平安,據說以1.5元的價格收瞭接近200萬的內部股。當時還是有不少人笑他傻的……現在的結果不用說瞭,你可以倒推一下兩方的損失和收益,很值得你震撼一把。而且,人生的節奏啊,往往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收股票的那位,盈利的錢又投資房產什麼的,在那個時間段的這種操作,該有的紅利都吃到瞭。而賣股票的那位,不僅財富沒有增長,仕途的道路也乏善可陳,很早就內退瞭……這是我親眼所見,在一個節點上的不同選擇,所產生的巨大分水嶺。馮侖說:悲觀的人也許正確,但樂觀者才能成功。結合我的那個案例,總愛看空的人,不僅僅容易和財富相斥,也很難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所作為。因為,人是欺騙不瞭自己的,投身於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業,你怎麼可能成功呢?同樣的,你如果覺得未來越來越差,你也會越來越發虛,幹什麼都不堅不挺。我見到成瞭事的人,基本都有一個特點,知道路難走,但始終堅信未來會更好。他們堅定的看多自己的行業、公司、國傢,也因此可以享受豐富的紅利。我認識幾個總是宣揚“中國崩潰論”的朋友,這麼些年過去,沒有一個過的好的。羅振宇也講過類似的故事,他的一位朋友,總預言中國要崩潰,十幾年前就移民國外。每回和羅胖聯系,那朋友都驚訝中國的高速增長,感慨如果當時不賣掉房產,財富不知翻瞭幾倍,而現在,卻在美國混的不死不活……你看,這人是不是活該呢?巴菲特曾說: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依靠做空自己的祖國而賺錢。

還真是這樣,甚至咱們還可以延展一句:沒有誰可以依靠做空自己的行業和公司而賺錢。

4

零和博弈陷阱

所謂的“零和博弈”,比較學術的說法是:

一方的勝利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失敗,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是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我們說白點就是:“利己必損人”。擁有這種思想的人,往往會覺得財富是搶來的,而不是創造出來的。十年前,我們行業裡有個優秀的培訓師,啥都好,就是喜歡撬別人客戶。比如,有些培訓機構,會請他給自己的客戶講課,這哥們講完課,就和對方領導聊,說你們以後講課可以直接找我就行瞭,我還能給點優惠。靠這種方法,撬瞭不少培訓機構的客戶,前3年,也賺瞭不少錢。可好日子不長,培訓機構就聯合起來把他拉入瞭黑名單,沒有一傢再和他合作,同時還通過各種渠道給他抹黑。最後,這位培訓師徹底涼瞭,我的老讀者應該有點印象,我之前的文章寫過他的慘狀。雷軍說:經商和從政的相似之處,都是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這句話很有道理,想著大傢一起把蛋糕做大,遠比想著如何搶別人的蛋糕要高明的多。老朋友都知道,很多企業的文案是外包給良叔公司的,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請幾個專職寫手,這樣可以把成本降的很低。但是,我們卻寧可和大量的兼職寫手合作,每篇給很高的稿酬。這樣成本自然抬高不少,看似不劃算,但是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網羅瞭更多優秀的作者,也最大化的傳播瞭我們的品牌,吸引更多的企業來找我們合作。如果算大賬,這是門好生意,因為各方都在這場交易中獲得收益,也因此才能長久。你可能會說,你身邊有個某某人渣,經常損人利己,還活的挺好,這怎麼解釋?我想說,上面寫的那個培訓師,前幾年也活得挺好。所以,遇到這種人,別著急,放他幾年,再來看看,盒飯也許遲到,但從不缺席。

5

混淆瞭錢和財富

美國紀錄片《貨幣背後的秘密》的第一句話是:

你真正的財富是你的時間和自由,金錢隻是用來交換時間的工具。

這句話很值得你收藏,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其實並沒有搞清楚財富和錢是兩回事兒。同樣的,下面這段話也值得你反復閱讀。錢其實隻是一個記賬符號,它本身並不珍貴,因為這玩意可以再生,央行一發話,要多少有多少。真正的財富,是你的時間,因為不可再生,也不能重復使用。現在溫飽已不是問題,所以從本質上來講,大傢都是花時間賺錢,然後再去花錢買時間。比如,你3個月的工資,可以交換一周的海島遊。然而,這個交換過程,卻是窮人和富人的最大區別。窮人往往賺回的時間,會再加倍還出去。很多人一天也就100多的工資,晚上下班,有點累,那就玩把“王者”放松下吧。結果,買一套皮膚就花出去瞭100多,與此同時,還付出瞭時間、身體和註意力。你看,你這一正一負,一天過去瞭,你沒有為自己創造任何價值,甚至還倒貼瞭不少。所以,什麼是財富?那就是,你在單位時間內,為自己創造瞭多少價值。上面那個,就是一個零價值或者負價值的案例,而更多的人,則是沉浸在低價值的事中。我有個朋友,是名程序員,夫妻兩口,月薪加起來有四萬多。然而,他們卻不願意花2000多,去請個鐘點工,寧願自己動手。結果,兩人因為傢務事,經常“動手”……勤儉持傢,當然沒錯,但是因為這些鎖事,浪費這麼多精力,還經常壞瞭心情,真心不值。而且,以他倆的收入,又不是負擔不起,這種時間兌換的價值太廉價瞭。那朋友對程序很精通,花點時間,在“某乎”上打打個人品牌,或在“某八”上做做兼職,創造的價值肯定高過做傢務。是的, 知道財富底層邏輯的人,都知道盡量把時間花在高價值的事情上,而把低價值的事情包出去。我做項目時,認識一位國際著名咨詢公司的總裁,她有兩個助理,一個管工作,一個管生活。當時,在我眼裡,那位管生活的助理完全沒有必要。但有一次我們喝咖啡聊起這個事,她說:

錢不是問題,我的時間和註意力才是大問題,因為腦子裡一直在思考公司和項目的事情,就常常忘記很多細枝末節的東西。

比如我之前就曾經一個月丟瞭5件衣服和3個包包。有瞭生活助理,很多事情我都不必操心,做事情會更專註。

這個錢,花得值。

可能多數人不能像這位總裁這樣,但是起碼我們都要有“把錢當作一種資源”的理念,盡量把註意力集中在高價值區。以前我寫一篇文章,自己校對,要花30多分鐘,自己排版,還要花30分鐘,這1個小時對我來講單位價值就太低瞭。當時,雖然公眾號還沒有收入,但還是請瞭助理,把雜事都包出去,自己則可以用更多時間來構思文章。此後,才創造出瞭更多更優質的文章。所以,賺錢的本質就是交換,低買高賣才是正確的姿勢。

6

寫在最後

“富有”真的不是很難的一件事,隻要你擁有一顆想富的心。你可能有點驚訝,難道還有誰不想富有嗎?其實,多數人並不是真的想富有,或者說他們的動機還不夠強烈。多少人不都是,晚上睡覺前,責罵自己怎麼又荒廢瞭一天,“不行,我要奮鬥,我要發財,我要買個別墅靠大海”。第二天清晨,剛想起床,心裡就又跳出另一個聲音:“算瞭,又不差這一天,多睡會吧……”是的,你不是想致富,你隻想躺贏。你可以捫心問問自己,為致富這件事兒,自己到底付出瞭什麼呢?如果你不是全心全意、毫無保留、不計一切代價地去創造財富,那麼你終其一生也很可能創造不出多少財富。就像美團王興在他40歲生日時,所說的那樣:

極度渴望成功的人並不多,願付非凡代價的更少,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