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能過一輩子的夫妻,從來都不是巧合

東野圭吾的《宿命》中有這樣一句話,“生命中的全部偶然,其實都是命中註定。是為宿命”,我們這一輩子在什麼時候遇上誰、錯過誰、又愛上誰,大都有點“命數”;而那些能夠相愛、相守一生的夫妻,也從來都不是巧合。

夫妻一場,既是“前世姻緣”,也是“今生修為”

《神雕俠侶》中程英對陸無雙說:“你瞧這些白雲聚瞭又散,散瞭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可就是在這無常悲歡之中,一直有這樣一個人,他同你磕磕絆絆卻也歡歡笑笑,和你一同閑坐庭院、靜聽雨聲,看雲卷雲舒、賞花開花落,直到暮年將至,依舊緊握你的雙手,不離不棄——夫妻一場,是前世姻緣的註定,更是今生修為的福報。

世人常說,相遇即是緣,那能夠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並相愛、難道不是更深的緣分嗎?

何謂“緣分”?我以為,不可問、不可解便是瞭。

我們這一生,生在怎樣的人傢、給怎樣的父母做兒女,日後在什麼時間遇上什麼樣的人,看似偶然而未知,實際上太多東西已經“既定”、半分由不得人。

這並非“宿命論”,而是說很多事情在我們存在以前就已有定數,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盡管如此,真正重要的仍是我們在其中的作為。

有緣相愛一場的伴侶、最終卻無法相伴終老,就是因為他們各自做瞭太多損壞這段感情的事,而沒有好好珍惜。

相反,那些能夠過一輩子的夫妻,縱有所謂“緣分”的眷顧,終究靠得是兩人相處時的珍重和努力

那麼,能夠一路走來、相伴終老的夫妻,都有哪些看似“巧合”的“必然”呢?

三觀一致

“我們最終隻會相認自己的同類,並最終跟隨他們”,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人喜歡的東西,就是他的“宿命”。

而所謂“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亦是情同此理,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渴望尋找到一個“志同道合”、三觀一致的靈魂伴侶。

導演沈可尚耗時七年,追蹤八對夫妻的戀愛、結婚歷程,拍成的紀錄片《幸福定格》中有一對婚齡最長的教授夫婦。

在聊起為什麼選擇對方做伴侶時,妻子直言當年她對丈夫的欣賞——那個唯一能夠和她談論文學、探討人生的男人,那個第一次讓她感覺到被懂得的欣喜的男人。

也正是這些使得婚後幾十年來生活瑣碎的摩擦、總能夠在懂得和珍惜中變得不值一提。

可見,愛情和婚姻中,唯有真正三觀一致、達到精神契合高度的夫妻的感情才能夠穩固而長久。

兩個人可以在遇見的幾秒鐘之內對彼此產生“愛意”,但這份“愛意”終究是孱弱而膚淺的,需要雙方具備彼此相當的精神高度和契合程度,才能使得這“愛意”延續而發展成為真正的愛情、綿長的婚姻。

性情相合

瑪格麗特的《飄》中有這樣一句話,“隻有情趣相投的人結婚才能有幸福”。

所謂的性情相合,既不是彼此的性格完全相同、也不是截然相反,而是一種在具備共性的基礎之上的互補。

從心理學上講,一方面,個體為瞭“躲避”孤獨和擺脫孤立無援的狀態,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自己的“同類”。

那些和我們有著相似性情、志趣的人,那些暗合我們脾性、思想的文字,都會讓我們產生共鳴而心生喜悅。

另一方面,由於天性以及成長經歷,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塊“缺口”,終其一生我們都在渴望找到一個剛好可以填補殘缺的人。

這些能夠讓我們覺得自己更完整的人,他們往往有著我們自身所不具有的特質、甚至截然相反的性格。

所以,最合適的那個人、能夠攜手一生的人,既是 “同類”、又是“異類”。

那份難能可貴的“性情相合”,使彼此相互懂得又相互攙扶,內心充盈著一種安全感和滿足感。

溝通、信任與包容

愛情的發生可以出於“本能”和“宿命”,隻在一瞬之間;而婚姻卻需要在長久的年歲裡,雙方各自用心地經營,甚至在爭執與退讓中包容和成全,才能走一輩子的遠路。

三觀與性情縱然重要,但生活不是簡單的公式中代入數值、匹配得當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

人生需要智慧,兩個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共同生活更是需要基本的溝通和信任,以及彼此包容。

“再深刻的愛情也會有厭倦的時候。”

不論是從心理學角度還是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愛情中浪漫甜蜜的部分終會消失,天長日久,夫妻之間更多的是一種深厚而無法割舍的親情。

而且,好的愛情和婚姻裡,夫妻更多的是一種朋友關系。

過於親密的戀人關系容易因為靠得太近、有恃無恐而造成隱藏的傷害,而朋友式的溝通、傾聽和理解,卻更有益於兩人感情的和諧。

相愛、相伴相守一生,並非易事,需要因緣際會、需要彼此付出心力。

但無論如何,我們需要掌握一些經營感情的基本技能,凡事多體諒和包容,有瞭矛盾記得溝通,最重要的是既然選擇瞭眼前的人、就要給予他愛和信任。

隻有這樣,在緣分到來、遇見真愛的時候,我們才不會因為自己的手忙腳亂而弄丟瞭這份難得的姻緣。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