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猛追!半導體年投入近千億超歐日總和,誰是耽誤中國芯元兇?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半導體風口之下,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逐年攀升,2014年相關資本開支隻有15億美元,到2018年,已經飆漲到110億美元。

110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簡單來說,超過瞭歐洲與日本企業在半導體行業的投入總和。

更關鍵的是,不要以為中國半導體近些年才開始發力,其實,早在1950年代,國傢就發出號召,集結科學傢“組團”攻堅。

1956年,在最高層的關心下,教育部集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300人團隊,由物理學傢黃昆、謝希德領銜,在北大開設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

這個培訓班,目的是為中國半導體事業培養“種子選手”。回過頭來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目的基本實現,後來中芯國際董事長王陽元、華晶集團總工程師許居衍、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俞忠鈺等都從這裡起步。

期間,中國獨立提煉的鍺晶體、自主研制的集成電路相繼問世,和日本幾乎同步,領先韓國差不多十年,即使與美國相比,差距也隻有5至7年。

除瞭北大半導體培訓班,黃昆、謝希德還聯手編寫《半導體物理學》,為培養專業人才提供指導性著作,惠及更多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產研結合,人才加碼,如果按照這個“節奏”持續發展,中國半導體事業將不斷提升,有可能並肩美國。遺憾的是,中國社會發生變化,半導體產業被迫“暫停”,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慢慢恢復。

當中國再次向半導體行業進擊,卻發現自己已經落後二三十年。1977年,全國有600多傢半導體生產工廠,一年集成電路總量隻相當於日本一傢大型工廠產量的十分之一。

對此,鄧公痛心疾呼:“你們一定要把大規模集成電路搞上去,一年,行嗎?”

為瞭達到目標,全國半導體工廠,紛紛放棄自主研發,引進國外生產線,加上531工程和908工程等國傢項目的推動,引進設備風靡一時。然而,設備進來後,掌握真正高端的技術,形成高效的管理機制,始終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這種短板,日積月累,至今都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以國內最受矚目的中芯國際為例,目前,其芯片制程隻有14nm,全世界熱捧的5nm先進制程工藝遲遲沒有拿下。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要加大投入。問題是,有些人為國攻堅,同時也有不少人打著科研乃至“報國”的旗號瘋狂騙錢。

其中,美國海歸博士陳進是個典型例子。2001年,他組建芯片與系統研究中心,僅用16個月,就宣佈“漢芯1號”研制成功,稱采用0.18微米先進工藝,集成250萬個元件,具有32位運算處理內核,每秒運算能力高達2億次。

如此驚艷的技術水準,不說國內,就是國外也少有對手,超越同期的美國巨頭英特爾不在話下。尤其是,在發佈會上,通過包括多名院士在內的專傢組鑒定,“漢芯1號”被認為“屬於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時之間,陳進名利雙收,數年時間累計騙取研發經費達11億元。到2006年,一篇網絡文章戳破真相,很快科技部、教育部會同上海市政府成立專項調查組,結論是“漢芯1號”造假基本屬實。

陳進是怎麼做出“笑傲全球”的芯片的?原來,他讓在美國的弟弟買來10顆芯片,又找到一傢建築裝飾公司,讓他們打磨掉芯片上摩托羅拉的logo,改成自己的logo。

陳進之外,富商李雪艷連芯片都懶得打磨,直接走盤活項目攬財的“路線”。

李雪艷拉上同樣沒有半導體從業經歷的曹山,借助“半導體熱”,打動瞭武漢市招商局。

2017年,雙方合資成立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計劃總投資1280億元,李雪艷的如意算盤是,隻要撐到國傢半導體產業大基金以及股權基金註資,便萬事大吉。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他們沒有出一分錢,靠其它合作夥伴閃轉騰挪,項目順利動工。

萬萬沒想到,資金需求太大,僅僅是工程款就吃不消,2019年,因拖欠4100萬元工程款,弘芯半導體被告上法庭,二期價值7530萬元的300多畝土地也被查封。

今年1月,因資金困境,弘芯半導體引進的國內唯一一臺生產7nm芯片的ASML光刻機被抵押出去,換取5.8億元貸款。

項目進退兩難,但據《武漢市2020年市級重大在建項目計劃》披露,截至2019年年底,弘芯已累計完成投資153億元。換句話說,李雪艷等人幾乎零投入,卻撬動瞭153億元巨額資金。

看起來不可思議,類似“鬧劇”卻此起彼伏。比如,號稱總投資450億的南京德科碼半導體,大股東空手套白狼,建廠房、買設備的資金基本來自地方政府,今年7月宣告破產,廠區雜草叢生,而成都格芯計劃投資100億美元,廠房建好,從新加坡引進的二手設備也到位瞭,卻沒有生產出一顆芯片,就成為棄子,全面停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如果說,中國半導體早期的發展,受社會和政策的影響更多,那麼,近二十年,騙子層出不窮,似乎成瞭“主要矛盾”。

在這樣的形勢下,地方政府和相關參與者都必須提高警惕,同時要耐心坐“冷板凳”,把更多資金、資源用於技術研發。畢竟,這不隻事關某地某人,更事關國運博弈。

——END——

歡迎關註【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David: